时间:2018-02-23 编辑整理:荣编辑 来源:早发表网
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发现翼龙伊甸园,揭秘翼龙生命史——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中国显生宙腕足动物属志》《中国许昌发现的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化石》等十项研究成果上榜。这十大进展,不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奥秘,而且推动了公众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
一、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穿越亿年回到“翼龙的伊甸园”
该研究揭示了哈密翼龙具有相对早熟的胚胎发育模式,其后肢发育速度较前肢快,孵化之后只能走不能飞;牙齿尚未萌出,还不能主动觅食,需要父母照料;从胚胎到亚成年都具有快速生长的骨组织类型。
二、30年不离不弃写中国腕足动物“四库全书”
它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研究中最平实却又最重要的一环,是大量门类古生物学家坚持十数年细致工作的结果。
三、10万年前头骨揭示中欧人种曾有基因交流
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四、侏罗纪滑翔哺乳类动物的新发现
进一步支持和扩展了哺乳动物在最早期就曾出现多样演化的新观点,也为中生代脊椎动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多样化提供了新证据。
五、华南寒武系底部有口无肛的微型后口动物
皱囊虫代表着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或代表基础动物与后口动物之间的珍稀过渡类群;填补了原始后口动物的化石实证与分子进化钟预测的起源时间之间的鸿沟;揭示了两侧对称动物体型在寒武纪逐渐增大的演化规律;对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探寻其它动物门类的始祖具有重要启示。
六、谢树成等,地质微生物记录海洋和陆地的极端环境事件
这两项成果显示了小小微生物能够诉说地球大灾难,为古生物学服务全球变化领域开拓了新方向。
七、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
早期鸟类尾羽并非扇状,据此提出“犁状尾综骨与扇状尾羽在早期鸟类中相互独立”的假设,挑战了此前长期占主流的学术观点。
八、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
该发现对认识白垩纪生态系统中昆虫与真菌以及昆虫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九、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
运用植物解剖学研究方法,首次识别出了世界上最古老树木的内部解剖结构特征,并为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方式建立了理论模型。
十、晚二叠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络
该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化石昆虫生态、植物与昆虫协同演化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探索昆虫的社会化和“农业化”现象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