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研取得重要进展——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

时间:2019-01-11 编辑整理:长沙小骄傲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学术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学术资讯 我国科研取得重要进展——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 二氧化碳是大气组成的一部分,它在自然界中有着丰富的含量,并且蕴含在某些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及碳酸盐形成的矿石中,主要由含碳物质燃烧和动物的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它时刻破坏着环境科学,影响着人类的生存

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被认为是解决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如何应对二氧化碳在封存过程中存在的泄漏风险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我国在二氧化碳驱替过程实时动态监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据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首次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技术对不同状态二氧化碳的驱替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揭示了在二氧化碳注入压力诱导下的应力场变化特征和运移前缘规律。

 

相关研究负责人介绍,地下深部咸水层因具有分布广泛、储存量大等特点而被视为二氧化碳长期封存的最优场地。然而,由于储层应力场改变以及存在的天然裂缝、断层等地质结构、构造,二氧化碳在封存过程中存在泄漏风险。

 

基于此,对二氧化碳运移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国际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但是,此前的研究缺乏在封存条件下针对二氧化碳实时运移过程中应力场变化及运移前缘的同步监测。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利用岩芯驱替夹持器模拟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稳定驱替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岩芯表面动态应变响应与二氧化碳注入压力相关且保持线性增长关系。

 

据介绍,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光纤传感器。该研究负责人说,依据实验中的光纤布拉格光栅测量结果可知,这种监测技术可观测二氧化碳流体运移路径及相应前缘信息,因而可应用于二氧化碳封存现场渗漏监测。目前,该研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温室气体:科学与技术》

 

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能找到解决其的方式,有利于环境科学的保护以及推动环境工程的发展。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这方面的学术资讯,可参加2019年3月15日至17日在中国武汉隆重举行的第二届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ICERSD 2019)。会议主要围绕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展开讨论,旨在为从事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一个共享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了解学术发展趋势,拓宽研究思路,加强学术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成果产业化合作的平台。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