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5 编辑整理:教育部 来源:早发表网
一、新形势对基础研究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科技部2018年部党组一号文件要求“要把基础研究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根基,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前瞻部署、统筹协调、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形成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新格局”。
二、基础研究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从经费来看,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498.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2.9亿元。从论文来看,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攀升,中国SCI收录科技论文已连续8年排在世界第二位,总被引次数由2016年的第4位升至第2位,材料科学领域论文被引次数居世界首位,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工程技术、药学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次数居世界第2位;从创新成果来看,中国在新材料、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纳米、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从人才队伍来看,汤森路透2017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中国入选240人左右,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列全球第三,亚洲第一。这些成果和人才大部分都出自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作为我国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中坚力量,科技部在数理、化学、生物、医学、地学、信息、材料和工程等领域布局建设了50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面向科学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253个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建立了设施完善、水平一流的科研仪器设备平台,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在产出重大原创科技成果、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驱动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推动我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
三、推动新时代基础研究新发展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基础研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必须要把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工作“补短板”的重点和切入点,摆在优先位置,作出切实安排。
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部署。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围绕宇宙演化、物质结构、脑与认知等开展前沿探索研究,加强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瞻部署。加强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建设高水平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重点,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整合与建设发展,推进学科交叉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布局合理、开放协同、分类管理、投入多元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体系,实现结构优化、领域优化和区域优化。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团队,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的实施;加强中青年和后备人才培养,稳定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推动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人才评价制度。
营造基础研究发展环境。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完善稳定支持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进一步深化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创新基础研究组织方式,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科研人员研究选题选择权。加强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诚信建设,推动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