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7-26 编辑整理:付编辑 来源:早发表网
在发现论文有缺陷后将其“召回”,本应是学术界的“常规动作”,而不应是例外。
近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官网刊出知名学者裘锡圭先生一篇文章——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出土盤盉铭文解释,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拙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
裘锡圭先生已入耄耋之年,他曾先后独立或参与著述的书籍有《文字学概要》《古文字论集》等,是国内古文字方面的方家,在甲骨文、金文、战国义字(货币、陶文、盟书、玺文)和简帛文书等方面,都有精深造诣。
对于这样一位学术造诣颇深的学者来说,主动承认错误会被认为,无异于自打耳光、自己给自己难看的行为。也因此,在不少人的认知里,裘锡圭的做法显得有些“另类”,却是学术界理应保有的气场。
或许有人会说,正因为裘锡圭已经80多岁了,不管他怎么做都是无伤大雅的,更何况,主动承认错误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实际上是有利于塑造一个学者高大形象的行为。但就算如此,在国内学界,主动承认错误的现象还是少见,尤其是一旦涉及自身的错误时。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道德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指出,“在论文发表后,如果发现文章的缺陷或相关研究过程中有违背科研规范的行为,作者应主动声明更正或要求撤回稿件。”或许,这正是对当下“自我纠错”“主动认错”学术氛围不太浓厚的回应。
形成今天这个局面背后的原因,自然是“主动认错”可能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除了可能导致课题经费被收回、支撑职级晋升等受影响外,还可能会被人借机贬损,承受某些舆论压力:此人学术研究不严谨、不堪重用等,即便不在舆论场中形成漩涡,在所在学术单位也可能形成风闻,让主动承认错误的学者“吃不了兜着走”。
学术研究自是一项严谨而科学的工作,但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事实出现偏差,也是一个正常现象。裘锡圭先生所做的考古研究工作,在某个考证阶段的学术成果文章出现问题更属正常,但据此而知错不究、有错不认,则是不正常的现象。故此,对于学术研究出错也理应多些宽容。
回头再来看裘锡圭先生,不傲居于在学术圈中的显赫地位而敢于认错,这个举动自然因为罕见而显得弥足珍贵。但说到底,这本应是学术界的“常规动作”,而不应是“以稀为贵”的孤例。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