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干政:民初中国地学会的政治参与

时间:2018-10-18 编辑整理:谢皆刚 来源:早发表网

 中国地学会承继戊戌以来士子借助学会干预政治的一面,力倡研究地理裨益 学术政治。武昌军兴,中国地学会的主导者积极参与革命,致使会务暂停。民元中国地学会 运动人脉邀请蔡元培出任总理,并得到其主掌的南京教育部之经费补助,在上海恢复活动。 南北统一后张相文重返北洋任职,中国地学会亦回归津门。其后,为顺应共和带来的参政议 政热潮,中国地学会迁居全国政治中心北京,本专门学理研究现实以建言当道,又借助学会 组织参与政治以遂治世之志。学术与政治的结合,使其在掌握地学界的资源与话语权之外, 在政治及社会领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二次革命后政局剧变,与时政联系过度紧密的 中国地学会被迫蛰伏,回归较为纯粹的学理研究。

关键词 民初;中国地学会;政治;学术

民初政权更迭,制度变易。乱世出英雄,时局的风起云涌,中西新旧各方势力的大洗牌,为士子 提供了复数的政治选择与机会。新知识社团中国地学会及其同人,密切关注时局的变化,出入政治 与学术之间。后世研究者喜言中国地学会对辛亥革命的参与,甚至有人认其为革命团体。实则中 国地学会及其同人囿于时代的限制及利益的考量,政治观念与行事复杂多变,对革命与民国的认识亦有极大差异。民元后其以学干政,积极参与政治的动机与成效也值得探讨。研究专门社团的政治 活动与影响,难在材料的缺乏与对人事的把握,以中国地学会及其同人留下的文字为基础,广泛搜集 各类材料,结合时势实行了解之同情或可大致还原历史的多重面相。

一、南下办会

1909 年创建的中国地学会,建立早、存在时间长、经营相对稳定,是近代中国具有代表性与典型 性的专门社团。其时,地理学界华洋新旧杂糅,中国地学会及其同人在引入外来学理与体制的同时, 限于时代及自身素养,仍然深受固有观念与行事的影响,承继戊戌以来士子借学会干预政治与发挥 社会影响的一面,力倡研究地理裨益学术政治。清季受制于政府的严格管控,其虽然在学界产生一 定影响,但参与政治的抱负始终难以实现。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派借助新知识社团文学社、共进 会等整合力量,发动武昌起义,南方各省及北方的山西群起响应,与清廷形成南北对峙。即便地处京 畿要地的天津,倾向革命的人士亦活动频繁,局势一夕数惊。

主要在天津活动的中国地学会同人,密切关注时局的演变,据素有观念与自身利益的考量,做出 政治选择。其主导者,会长张相文、编辑部长白毓昆、编辑陶懋立皆为同盟会会员,积极响应革命。 “乃令其妻、子治装南归,而君独留办红十字会”,作为革命的联络机关。1911 年 11 月 1 日,天津 红十字会在《大公报》刊登发起广告:“武汉构兵,伤痍满目,风声所及,一夕数惊。同人悯焉,拟联合 天津各界发起赤十字会,同谋救济之方”。4 日,天津红十字会发起会在中国地学会本部所在地河 北第一蒙养院召开,“公举白雅雨为临时会长,胡伯寅、钟惠生、郑崇瑞、刘善庭、刘子良、曾栋臣、陈泽 浦、仲子凤为临时干事员,继由各员分任筹款事宜”。10 日,天津红十字会在法租界新学书院宫保 堂召开成立大会,却排除白毓昆,公举徐静澜为正会长,孙实甫、金韵梅为副会长,仅由张相文出任庶 务部副长。 白等失去了对天津红十字会的掌控,借助其进行革命活动的企图落空

在创建公开社团天津红十字会的同时,革命党人又在津门组织秘密党团,共和会、铁血党、光复 会、急进会、北方革命总团、共和革命党、北方共和党等相继成立。其中在法租界天增里生昌酒店楼 成立的共和会,又称天津共和会、北方共和会,由白毓昆发起并担任会长,20 余名会员大多是其任教 的北洋法政学堂及北洋女子高等学校的学生。共和会成立后积极联络京津民团,又设立弹药制造所,白“携女生数人”,“奔走于北京、张家口之间”运送炸弹,预备起事。

10 月 29 日,驻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兵谏,要求清廷立即召开国会,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 兵变失败后,张绍曾以回天津就医为名开缺,二十镇军心不稳。11 月 24 日,湖北军政府派胡鄂公北 上津门,图谋整合天津的革命力量,在京畿重地起事,动摇北方的根基。白毓昆与其讨论策动第二十 镇军“响应革命事”,并由共和会派于树德、凌樾、张良昆赴滦组织,“复嘱其友张蔚西挟策南下,约 军民由海道北上袭据山海关”。

张相文年谱记此事称,“在津与白雅雨名毓昆等思策应之法,白先赴滦州,参与军事”,张则与陶 懋立“迂道秦皇岛,航海至沪,请求南京政府元帅黄兴,令烟台海军赴援”,里应外合,直捣京津腹 地。1912 年 1 月 2 日,滦州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以王金铭为大都督,白毓昆为参谋长。3 日,兵败雷庄,白毓昆突围至古冶,被俘就义。

张相文、陶懋立抵达上海后,多方设法联络南京临时政府,上书黄兴,请求派兵北伐,事未成滦州 革命已失败,遂留沪。30 日,《申报》报道白毓昆的革命事迹谓,南通州白毓昆为天津法政学堂地理 教员,兼中国地学会编辑部长,“九月间创办红十字会未就,为革命运动益勤,津地有秘密党会一,并 无会名,此次滦州举义,确与该党有关”。报道中的秘密党会即天津共和会,其关于白的事迹,亦基 本属实。

中国地学会及后世一些研究者喜言其对辛亥革命的参与,甚至称其为革命团体。实则中国地学 会毕竟是地理专门社团,职能有限,其主导人物张相文、白毓昆、陶懋立等参与革命,亦非以其为依 托,而是另行创建天津红十字会、天津共和会等公开或秘密组织。至于学会成员或领袖的政治观念 与行事,是否可以完全归于学会颇值得商榷。且中国地学会职员中,总理傅增湘、评议员蔡儒楷等为 北洋中坚,立场自不待言,有留日背景的总干事长吴鼎昌甚至被革命舆论视为“客冬民军起义反对最 力”之人。即使积极参与革命的张相文,政治观念与行事的动机亦值得探讨。其年谱声称,张自言 “政治观念,素主和平”,又因为人民程度较低,主张应按部就班,“逐渐改良国家组织,不宜根本动 摇”,所以素来“佩重康梁等君主立宪派,不赞成激烈革命”。然而宣统帝即位后,“亲贵用事,朝廷 中满汉偏见甚深,使人不得不赞成大破坏而后收拾之主张矣。”还称在北洋并非没有人脉,只是不喜官僚作风,故不与为伍。

考察张相文的行事,与立宪派领袖、乡先生张謇相近,且过从甚密;与革命派的蔡元培、章炳麟等 亦称相得,并加入同盟会;与北洋系的傅增湘、蔡儒楷等交好,又在其大本营天津任职,因此简单地将 游走于各派之间的张归入革命派的做法,难以反映历史的多重面相。1912 年 9 月 9 日,沪上人士在 张园为白毓昆等四位革命烈士举办追悼大会,王伯揆报告其事迹称,白“以中国体育未能发达,特赴 天津组织一体育会实行提倡”,对于中国地学会则只字未提,可知时人对白参与革命与中国地学会 的关系之认识。据此大体可言中国地学会主要成员中,江苏籍的主导者积极参与革命,北洋系的官 员与教育行政人员敌视革命,直隶本地的新式知识分子亦不乏反对革命者。

中国地学会是由张相文发起并主导,个人办会色彩明显的地理专门学会。张自称,“然职员中委 身以任其事者,惟余与雅雨。至于文字撰述,一惟卓如是赖”。革命军兴,三人投身革命,致使中国 地学会会务暂停。

南北对峙之际,张相文、陶懋立滞留南方,一时难以返回津门,遂在上海续办中国地学会。1912 年 2 月 12 日,中国地学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选举职员,公推蔡元培为总裁,选举蔡儒楷、袁希涛、姚明 晖、顾琅、夏青贻、李士伟、英华、张寿春、孙雄、傅运森及梁志庚等 11 人为评议员,张相文为会长、白 月恒为编辑部长以及章鸿钊为总干事长。

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是光复会、同盟会的元老,与张相文为南洋公学师友,又 皆加入中国教育会,往来甚密。两江师范学堂地理教员姚明晖,以编写地理教科书闻名,与张相文并 “北张南姚”。顾琅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1908 年回国任北洋高等工业学堂教务长,1910 年 在中日本溪煤铁公司任采矿部部长。夏青贻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傅运森与张相文为南洋 公学师范班同学,合作翻译过日书,又曾同在广州任地理教员。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留学归国的章 鸿钊,获得过清朝的洋进士,时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民元前即在《地学杂志》发 文数篇。其余职员大多为天津老人,由于南北相隔,会中办事者皆为在南诸人。

民国肇造,时论谓“自民国成立言论、结社皆得自由,报馆、党会乃纷纷而起。”朝野对专门学会 亦甚有期许,1912 年 2 月 21 日江苏吴县傅镛庭《为社会教育问题致教育总长条陈》极言建立专门学 会是社会教育的必须,宣称“设立学会以促进文明也”,其“研究范围在乎分别科目,各出其长”。故 亟宜设立,并由“教育总长自为会长”,“会中更分股研究或译或著”。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则称,“历史、地理,实利主义也。其所叙述,得并存各主义。历史之英雄,地理之险要及战绩,军国民主义也”。缘此,中国地学会由张相文、傅运森、陶懋立、章鸿钊等联名呈请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立 案,并拨款补助以维持学会。教育部批示:“该职员等以地学专家,在天津创办地学会,并月刊杂志一 册,以为交通联络之机关,热心殊嘉,尚自应准予立案。惟本部甫经成立,财力未充,止能每月补助洋 二百元”。教育部的补助虽然“仅足以备会中办事人之伙食及杂志印刷费而已”,但对缺少稳定 经济来源的中国地学会来说,却是维系存在的根本。另外,随着会员数量猛增,会费成为一大收入, 加之各种捐款,民初的中国地学会经费较为充足,为会务的拓展奠定了根基。

二、移会北京

南北统一,张相文返回天津任职。其年谱标榜“谋革命者大抵皆已升官发财”,张却“两袖清风, 依然如故也”。实则在南方因与革命新进不甚相得,没有谋得理想位置,“且与直都督有渊源”的 张相文,应好友直隶提学使蔡儒楷的邀请,携陶懋立等北上出任北洋女子高等学校校长。

中国地学会随张相文回迁,仍设在河北第一蒙养院内。3 月 24 日,其在《大公报》广告:武昌军 兴,全国响应,“九月以后,鄙人因事南行”,编辑部长白毓昆殒身滦州,编辑星散,“自十七期后杂志 遂以停刊”。2 月,中国地学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改选职员,在新政府立案,并得到补助,“此后无论如 何为难,一俟布置稍定,必当继续推广,决不敢废于半途”。宣告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恢复活动,及 《地学杂志》即将复刊。稍后,正式出售民元前已经编辑完成,因革命未及发行的总第十八期《地学 杂志》。

张相文北上后,对江苏政局仍极为关注。如关系苏省全局的南北之争,引发各方角力,江北各团 体致电袁世凯请建行省,袁复电允其派代表赴参议院陈说理由,“以待公决”。4 月 26 日,江北议会 选举张相文、裘步蟾、陈士髦、赵鸣传以及武同举五人为代表赴京请愿。

19 日,中国地学会在《大公报》发布《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期〈地学杂志〉出版》广告:“今者赶 为编印民国元年第一期,即与十八期相续售。费亦挨次结算” ,请本会会员及订购诸君,将通信地 址函告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本会事务所。

为抓住共和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地学会图谋跳出天津一隅,实现在北京设立总会,各地创建分 会的夙愿,以提高声望扩大影响。6 月底,中国地学会因“筹设中央会所恳予拨用公屋事”,由张相 文、章鸿钊、傅运森等联名上书教育部称,“窃思地学与国家建设,关系绝大”,地学不明则政治、教育、 军事、实业的进行必生窒碍。现今地球各国生存竞争日益激烈,惟有“善因自然,始能运用入妙,否则 危殆弗适。”中国地大物博,此前没有统一的地质、地文调查,“对于进化潮流,学理实行,俱称缺陷”。 吾等不自量力,于民元前三年创办中国地学会,致力于调查全国。新政府成立后得贵部立案,并给予 补助,感激莫名,“所为亟思振作”。

合群调查全国地理,“必须立总会于中央,设支会于各地”,由支会分任调查事项,总会负责集成 汇编。中国地学会今欲开展全国调查,“宜先定总会地点”,综合考量自以中央政府所在地最为适宜。 故而拟移驻京师,“以谋逐渐推广,庶足扩张学业,而补裨实行。”闻国子监南学有闲置房屋,且地方偏 僻,方便研究,用作总会甚为合适。教育部批示:“该会拟于京师地方设立总会”,请拨公屋为总会会 所,事属可行。查国子监南学前改为京师初级师范学堂,本年已停办。留法勤工俭学会申请在此办 预备学校,“借用之屋甚多,当尚有余屋,可以分发”,请与其协商分割,“仍照留法俭学会与京师学务 局声明原案,作为借用可也”。

在谋求移会北京的同时,张相文、章鸿钊、白月恒、史廷飏等代表中国地学会,呈请直隶都督张锡 鸾,请拨款“恳予维持”。张锡鸾批示:中国地学会所送的杂志等书,“具见研究有素,深堪嘉尚”,捐 银洋五百元以资补助。

7 月 27 日,《大公报》刊登中国地学会广告:“今共和国成,人民任重,欲胜斯任,端在求学,学科 握要首推舆地”。舆地学范围甚广,对建设前途影响尤其重大。本会鉴于此,特扩充《地学杂志》,由 年出十册增为十二册,篇幅亦酌量增加。为此以民国元年正月出版的杂志为第一期,接续总第十八 期,“用以贡献海内外诸同志为共和之纪念,博研究之兴味焉”。再者英国增兵片马,设立警察等行政 机构,其图长期占据,“而我国人士于片马所在每多茫然”,为此重印 1911 年本会以云南防团兵备 处地图为底本,“标出经纬度,内容注记详细”的《云南全省舆图》。

该广告标注本会在国子监南学,发行所为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可知中国地学会已准备将会务 移往北京。张相文年谱称,“夏后辞职,至北京专办地学会”。实际上其去职原因甚为复杂。主因 在辛亥革命后女权运动大兴,天津是近代中国女子教育及女权主义兴起较早的地区之一,北洋女子 高等学校、北洋女子师范学校学生运动不断,进而经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发展为排张运动。8 月 26日,《民立报》报道自吴鼎昌担任北洋女子师范校长以来,“所有校内一切开支浮冒均入己囊,客冬民 军起义反对最力,平昔女生对之恨入骨髓,直人士皆欲去之。”吴知之,乃极力运动在教育部任职的范 源濂、袁希涛,谋得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掩盖前事,推荐邓毓怡继任北洋女子师范校长,遭到 “直绅全体反对”。张锡銮与蔡儒楷为调和,“及节省经费起见”,令北洋女子师范学校与北洋女子高 等学校合并,以张相文为校长。吴素知张秉性公直,“不易交代”,遂一面指使女学生退学“籍为排张 之计”,一面设法“使张迟来接收”

《妇女时报》论张相文与吴鼎昌的龌龊称,吴谋得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后,欲援引前清先例兼 任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然而“张相文者在天津办女校久,且与直都督有渊源,于是直都督迳令提 学与以女师范之任。吴闻之殊出意料之外,愤愤不平,乃日思所以倾张者,使人倡言张外省人不宜在 直隶办学。其语令张闻之,意其必辞职者也。张竟未辞,吴无如之何,不得不再出于他策。适会吴张 办理交代,张核其款目甚严,吴心益憾”。不久“有学生反对张相文之事”,迫其去职,但“京津人士无 不知其内容者”。实则张与吴在天津共事已久,关系远非如此简单,张创办中国地学会就邀吴出任 干事部长,此事后吴与学会仍然互有借势之举。

中国地学会与留法勤工俭学会协商,得国子监“南边闲房十多间”,招工人修理房屋,“开支七百 余金”,呈报教育部,并请督学局“准借桌凳若干,以济会所之需”。移会后中国地学会发布公告: “本会宗旨,系在对于全国舆地种种为统一之调查,以奠文明之基础,追逐世界学术之潮流”。今日民 国初立,百度维新,“本会精神亦宜力谋发展”。为调查全国舆地,弊会同人商定移住北京,以国子 监南学作为总会事务所。嗣后投稿及订购杂志诸君,寄信北京国子监南学即可。其时,《地学杂志》 的分销处增加到北京琉璃厂文明书局、奉天鼓楼北文明书局、天津大胡同文明书局、汉口黄陂街文明 书局、广州双门底文明书局、天津河北本会事务所、保定官立中学堂苏少衡、广东南门内师范学堂冯 次香等八处,据此大致可知其传播范围与学会影响所及。

中国地学会为交流学术,扩大在学界及社会的影响,及为参与政治造势,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相关 报刊进行交换。移会之初国内有《济南日报》《吉长日报》《上海新世界杂志》《民国报》《海军杂志》 《农林公报》等六种;日本有《地学杂志》《地质学杂志》《人类学杂志》《史学杂志》《历史地理学》《东 亚之研究》等六种。 其后拥有适宜会所,稳定经费来源的中国地学会,会务扩展,会员大增,代表学 术交流范围及学界影响力的交换杂志,新增《湖北教育杂志》《民国经济杂志》《教育杂志》《数学杂 志》《实业杂志》《国风日报》《新纪元星期报》《军学研究社》《大自由报》《亚东新报》《国光新闻》《生 活》《新中华报》等十二种。而为加强会员之间的联系,中国地学会拟刊印会友录,“以供调查而资联络”

同时,“因势力逐渐扩张,交涉事项日益繁赜”,中国地学会职员会议公推时在东京帝国大学留学 的会员王桐龄出任住东外交员。1912 年底,王桐龄学成归国,推荐东京帝国大学讲师理学士中村久 四郎继任。中国地学会一切照准,并制定住东外交员职责五项:一交换新闻杂志;二卖书订报,凡日 本新刊专门学术书籍,经外交员认为有利益于本会者,“可将书名及内容报告本会要求购买”;三收集 原稿;四招徕会员;五“管理在学界为本会扩张势力”。

中国地学会以调查全国的名义,向教育部申请会所,移会北京。实因感于共和为士子与社团参 政议政提供了良机,为实现其借助学会组织干预政治,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迁居全国政治中心北 京。对于其时正在谋划进入政界的中国地学会同人,如欲回乡运动选举国会议员的张相文而言,北 京显然较天津更为适宜。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