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的你对影响因子了解多少?

时间:2018-05-15 编辑整理:早发表网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未来的事情,作为小编,我们无从猜测,也无法搞清楚商业圈的兼容合并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可是这个在中国学术圈“叱咤风云”的角色: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你真的懂吗?真的知道如何计算吗?
很多期刊同行肯定嗤之以鼻,立即可以从某度中找到以下文字: 

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IF) 是汤森路透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 (JCR year) 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来自百度百科”
那么今天,小编想告诉你,没有那么简单!
不信,那就听小编仔细道来。
假设要计算期刊A在2015年的影响因子,计算公式如下:

分子表示期刊 A 在2013年和2014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在2015年中被引用次数的总和。分母表示期刊 A 在2013年和2014年所发表的可被引文章数总和。
各位看官老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这里写的是“可被引文章(citable items)”数的总和,并非发表论文总数。这一点点的区别,可是影响很大的!
在上面计算过程中,分子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是公开透明的,各位只要登录数据库即可准确查到。那么分母呢? 是如何定义“可被引文章”的呢?

根据汤森路透的官方定义(可点击阅读原文链接查阅):“可被引文章”是指期刊文章分类为论文 (Article),综述 (Review) 或会议论文 (Proceedings Paper) 这三种类型的,其余均为"Editorials"材料,不计入“可被引文章”类型。

然而,在百花齐放的今天,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不再只是论文或综述,现在的文章类型是五花八门,你听过的没听过的都有:notes, editorials, case reports, perspectives, commentaries, essays, highlights, spotlights, opinions, 等等。
在期刊被审核收录阶段,会有相关文献计量学专家来裁决这些类型是否属于可被引文章。以上列举的大多数文章类型都可以算是“灰色地带”了。
那么我今天主要想谈谈,文章具有什么特征才算是可被引文章呢?

第一:描述性的文章题目

大多数的研究型论文都会在他们的题目上使用描述性文字来突出陈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的综述都会用描述性的文章题目 。

第二:标注作者及联系方式
这个特征是相对于公司员工或者新闻记者所撰写的给报酬的文章而言,那些报道是不会署名并标注联系地址的。因此,作为可被引项,需要有明确的作者姓名和所在的研究机构信息。
第三:摘要
摘要是学术论文或者科研成果比较常见的另一个特征。是用于总结文章正文的信息和结论,引导读者阅读全文并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第四:文章长度
一般情况下,少于半页的文章不太可能提供重要学术贡献。较长篇幅的文章总是让人觉得学术成果更多些。
第五:提供数据内容
如果一篇文章中提供了研究该课题的图或者表格,那么该领域科研人员会很有兴趣的,无论这图表数据是否来自原创研究,或者是之前研究的总结。
第六:提供参考文献
学术作品一般会引用大量的参考文献,来支持作者的假设,或者是综合前人的工作。列举了参考文献就表明此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了学术讨论或者发展的过程中。
第七:参考文献的密度
这个定义是指参考文献个数除以文章页数。这个密度值高说明文章学术贡献大(虽然小编并不是很赞同这点,或者理解错误?欢迎大家讨论)。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