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的内涵与特质

时间:2017-11-16 编辑整理:早发表网 来源:早发表网

一、节俭:从传统美德到公民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节俭思想。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老子说:“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道德经·第十五章》)墨子说:“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墨子·辞过》)韩非子则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诸子百家的这些思想,尤其是儒家、墨家的节俭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人贾谊说:“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汉书·食货志》)明代钱琦说:“处贵而骄,败之端也,处富而奢,衰之始也。”(《钱子语测·巽语篇》)总体来看,这些思想都强调节俭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认为节俭与国家兴亡息息相关,统治者提倡勤劳节俭,则国可兴盛,统治者奢侈浪费,则国必衰亡。

  同时,传统伦理道德也将节俭与个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节俭不仅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而且有益于培养一个人的整体德性。《左传》有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国语·鲁语下》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在古人看来,勤劳、节俭与培养人的善心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古代家训中,有许多教导子女应当节俭的语句。陆游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放翁家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节俭道德,并在革命实践中加以发扬,形成了丰富的节俭思想。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指出:

  “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P134)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视节俭。基于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国情,毛泽东提出了“勤俭建国”的发展战略。他指出,“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2](P183)“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懒则衰,就不好”.[3](P21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节俭的大力提倡,使得建国后节俭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革命道德。作为革命道德的节俭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节俭是革命奋斗精神的体现,勤劳和节俭构成了艰苦奋斗这一道德行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无论“勤俭持家”还是“勤俭办厂”、“勤俭办社”、“勤俭办一切事业”,这些口号都将节俭和勤劳这两种道德品质紧密联系起来。节俭是劳动人民的重要品质,这种品质要求劳动人民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革命而奋斗。第二,在节俭问题上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时代,劳动人民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所有权,因此,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来说,节约使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就是一种应尽的道德责任。为了使人们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节俭习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开展了“移风易俗”的改革运动,引导人们对红白喜事和节日大吃大喝的旧习惯进行改革。毛泽东强调:“大吃、大喝,统统吃光、喝光,……这不算什么志气。要勤俭持家,作长远打算。”[4](P308)第三,节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革命目标,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谓“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正是为着这样的崇高目标。

  在中国当下强调节俭,毫无疑问应充分吸收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中关于节俭的思想,并将其化为节俭教育的道德基础。应当承认,当下节俭教育虽然有效吸收了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中的节俭传统,但现实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除了网络上对于某些腐化干部的“天价表”、“天价烟”、“天价宴席”等的报道外,现实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剩饭剩菜天天倒,旧衣旧裤随手扔,空调彻夜不关,礼品包装极尽奢华……这些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道德心态:勤俭节约是老皇历,是旧习惯,“有钱不会用是一种悲哀”,成为“月光族”、“信用卡一族”,才是时尚潮流。上述问题的出现,说明社会公众对于节俭的理解,大体上还停留于一种粗浅的层次,即认为节俭是一部分人(家庭主妇、政府公职人员等)的事情,而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履行节俭道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即对节俭作为一种普遍的公民道德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则缺乏清醒的认识。

  所谓“公民道德”,即“公民在参与公共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用以指导行为的一定规范、原则、观念等”.[5](P18)公民是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主体,在法律规范下自由地参与公共生活,因此,公民道德是一种属我的道德自觉,其最大的特征是道德意识的主体性。将节俭作为一种普遍的公民道德,其合理性在于:第一,节俭是公民自己对自己的责任。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中包括“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节制就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如果“一个人的较好部分统治着他的较坏部分,就可以称他是有节制的和自己是自己的主人。”[6](P15)因此,当一个人学会了节俭,就更容易学会其他的道德品行。正如包尔生所说的:“抵制感官享乐的诱惑的能力是人性化的前提。动物只为盲目的冲动所驱使,它的生活即由对这种冲动的满足所组成。人,也被赋予了动物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只是一种更高的精神生活赖以存在的土壤”.[7](P414)第二,节俭是公民对他人的责任。节俭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每个人都抛开节俭,走向一种过度消费,则足以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因此,只有养成普遍的节俭德行,“只有彻底改革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符合道德、符合现实地解决我们的问题。”[8](P461)最后,节俭作为一种公民道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目前,不仅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将节俭作为一种美德加以提倡,联合国也正式确立了“世界勤俭日”.联合国呼吁:仅就地球资源消耗来说,人类也必须做到勤俭节约。为此,联合国正式确认了1924年第一届国际储蓄银行大会提出的“世界勤俭日”(10月31日),作为世界各国共同的纪念日。

  二、作为公民道德的节俭的内涵。

  (一)节俭持家---作为家庭美德的节俭。

  节俭作为一种家庭美德人们并不陌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常将有时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这些名言人们几乎都耳熟能详。问题在于,如果说在古代,在革命年代,生活艰苦,节俭持家因此十分必要的话,那么在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今天,还有必要强调节俭作为一种家庭美德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国虽然已经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全球第二,但从人均收入来看,2011年中国人均GDP仍只有5414美元,排名世界第89位,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绝大多数家庭还不能过度消费,节俭持家理应是当下值得大力弘扬的家庭美德。第二,节俭持家有利于纯洁人的心灵,促进人的道德境界提升。节俭是对人的物质欲望的节制,是对物质财富的爱惜和慎重使用,是一种对待物质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道德品质意味着人的理性对欲望的控制和调节。相反,奢侈则意味着人的欲望不受理性支配,意味着本能欲望的放纵。因此,节俭可以说是一切美好道德的根源。第三,通过在家庭中培育儿童的节俭品德,可以为儿童一生养成节俭美德打下基础。家庭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人从这里走向生活。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就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了节俭的品德,很难设想他会在工作上和公共生活中大吃大喝,铺张浪费。

  (二)节俭办一切事情---作为职业道德的节俭。

  节俭不仅应该是一种家庭美德,也应该是一种职业道德。马克思·韦伯在论述资本主义起源时发现,新教伦理所倡导的禁欲主义的节俭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指出,“一旦限制消费与谋利行为的解放结合起来,不可避免的实际结果显然是: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在财富消费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够通过生产性资本投资使财富增加。”[9](P165)在以节俭精神对待经济积累这一问题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并没有不同。如邓小平所说:“艰苦奋斗还是要讲,一点不能疏忽,要勤俭办一切事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10](P3)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国家并不富裕;同时,我国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因此,在任何职业中,都没有理由奢侈浪费。

  尤其从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来看,节俭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在当今社会,政府、事业单位运作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即每一个公民,这一事实已经为每一个公民清醒地意识到了,因此,政府、事业单位没有任何权力任意使用、处置来自纳税人的资金,合理利用、充分利用每一笔资金是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应尽职责。同时,从公民道德的角度来看,政府、事业单位合理使用、节省使用每一笔资金,也是爱岗敬业和服务群众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爱岗敬业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如果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工作作风上贪图享受,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将自己和人民群众隔开。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