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绍兴青年人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成果

时间:2021-10-14 编辑整理:金汉青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刊登了由绍兴文理学院青年高层次人才李安原(第一作者)和华东师范大学刘权兴教授等中国科学家团队领导,日本、美国和荷兰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发表的题为《Ice needles weave patterns of stones in freezing landscapes》的最新科研成果。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刊登了由绍兴文理学院青年高层次人才李安原(第一作者)和华东师范大学刘权兴教授等中国科学家团队领导,日本、美国和荷兰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发表的题为《Ice needles weave patterns of stones in freezing landscapes》的最新科研成果。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



该研究首次发现了地表颗粒物质自组织过程中的“相分离”机制,揭示了冻土区“规则有序图案”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貌演变特征。文章一经刊出,受到了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科技报、中国新闻网、科学网、文汇报、新民晚报、新浪、网易、搜狐等诸多主流媒体的关注。



据悉,《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缩写PNAS)是世界公认的四大名刊(《Cell》《Nature》《Science》《PNAS》)之一,拥有超过百年的办刊历史,有着很高的国际声誉,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之一。1914年创刊至今,该刊提供了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以及学术论文,成为全球科研人员不可缺少的科研资料



地表系统中的颗粒物质受到外界环境作用如风力、冻融等,会不断地聚集、分离并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空间结构,这种现象称为自组织。这种特殊机制让地表颗粒物质从无序中创造有序,由简单向复杂演化,进而形成多种多样精致的地表斑图。近期,火星地表也发现了大量类似的石质图案结构(图2)。地貌学上,把这类现象称为分选地貌结构(Patterned ground)。物理学上,则把这类图案统称为“自组织斑图”(Self-organized pattern)。



我国川藏地区(左图)和火星地表(右图)



颗粒物质自组织地貌结构。



图片来源于刘权兴(左)和HIRISE (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



1952年,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第一次用“反应-扩散”数学模型解释了某些自组织斑图的形成机制。他提出,自然界中复杂图案的形成原理和化学中反应-扩散机制一样,是由系统内两种物质在空间上的尺度依赖反馈引起空间均匀态失稳,而导致了对称性破缺,从而使得系统内自组织产生一些空间定态图案。这个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图案被后人称为图灵斑图。



研究表明,图灵斑图广泛存在于生物学界中,如老虎和斑马鱼的条纹,豹子身上的斑点以及鳄鱼牙齿排列的间距等现象。由于地球演化过程发展缓慢,其地表图案形成背后的物理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理论模型认为,差异性冻胀、空间侧向挤压是导致地表颗粒物质自组织运动的主要机制,然而该模型缺乏实验证据。



研究发现多年冻土区地表颗粒物质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地表碎石不断朝着石域浓度高的区域迁移,进而自发地形成多种有序图案结构。研究团队通过推导不同针状冰高度和石域浓度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冰针高度-碎石浓度动态演化的理论体系,发现该过程与多相体系中的油水分离过程存在完全相同的物理原理,即“相分离”机制。该研究得到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研究(No.2019QZKK09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801043, 41676084, 32061143014)等相关项目资助。



(原标题《厉害了!绍兴青年人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成果》。编辑金汉青。)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