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研究进展

时间:2018-04-13 编辑整理:王轶 王志稳 王勋彪 尚少梅 周婧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现有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发展历程、运行模式、团队成员、康复活动及效果评价等.旨在为在中国建立完善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依据。

【关键词】精神病;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日间照料中心;综述文献(主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精神疾病。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约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2.6亿余人患有焦虑症。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达540万,患病率达17.5%,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研究显示,精神疾病患者就业率仅为22.3%。职业障碍可导致精神疾病患者缺少社会参与,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因此,采取积极的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模式对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日问照料中心作为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模式的一种,主要通过为患者提供日间活动环境,并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通过提供心理社会干预、职业康复及社会技能训练等活动,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促进患者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康复,满足职业需求,提高社会参与。本文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历程、运行模式、团队成员组成、康复活动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建立精神疾病患者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参考。

1发展历程

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模式T20世纪30年代始于苏联,由精神日问医院模式演变而来.是一种位于家庭与医院护理模式之间的社区康复模式。20世纪50年代,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模式传人欧洲,70年代发展到顶峰。随后,日间照料中心开始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迅速发展。在我国.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日间照料康复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上海是较早开展日问照料中心的城市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开始推广以工疗站为主的精神残疾康复模式,并于2009年初步建成精神残疾患者的社区康复日间照料中心,又称“阳光心园”。随后,湖南、成都、北京等地也逐渐开展针对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的日间照料中心。

2运行模式

发达国家较早引入了针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日问照料中心康复模式。在英国,Shepherd等分析了当地社区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4所日问照料中心的管理及组织模式,该类中心均是每周开放5d,开放时间大约为09:ool6:30,周六日不开放。此外,英国的部分日间照料中心也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错乱患者提供长期社会支持,通常每周开放6d,偶尔晚上也会对有需要的患者或治疗小组开放。而在瑞典,日间照料中心分为2种模式,以娱乐为导向和以工作为导向的13间照料中心,一般接收由专业精神科医生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的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焦虑症、恐惧/应激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病程至少持续2年,年龄在18~65岁,鼓励患者每周前往日间照料中心4~20h,期间为患者提供13间娱乐活动或工作支持,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除发达国家的日间照料中心发展迅速外.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开始引进日问照料中心模式。在印度,日间照料中心通常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帮助其训练相关社会技能,一般开放时间为09:30到16:00,按照结构化行程为患者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娱乐性活动、团体活动、社会技能训练及相关的心理治疗等活动。在我国,上海精神疾病日间照料中心起步较早,主要为处于康复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提供心理治疗、康复疏导、娱乐活动及社会技能训练,开放时间为上午09:OON下午02:00—03:30。由于我国的日问照料中心起步较晚.在管理及运行模式上还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3团队组成

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以社区为依托,为患者提供各类康复活动,多学科团队对其顺利运行尤其重要。2015年德国精神病学、心理治疗和心理学学会颁布的指南中指出,社区应建立多学科团队,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在国外,日间照料中心主要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社区精神科护士、护理员、社会工作者、职业治疗师、个案管理者组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评估与指导,其中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社区精神科护士和职业治疗师均需取得相应资格证书,而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及个案管理者也均需经过相应专业训练,团队成员还需有一定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经验。此外,团队成员要定期参加为期1d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疗法和康复活动相关知识,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实践。

在我国。由于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模式起步较晚,团队成员建设尚未成熟,主要由精神科医生、全科医生、精神疾病防治医生、心理医生、社区护士、街道助残员等组成。目前尚无专业的职业治疗师加入到多学科团队中,一般由精神科医生、全科医生或街道助残员担任职业治疗师,为患者提供职业康复训练。此外,对团队成员的资质要求及培训也尚未完善。大多研究矧中的护士为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护士或护师,并未取得精神专科护士证书。姚志珍等的研究中也仅提及社区护士为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资质的主管护师及以上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在培训方面,仅徐奇等:、姚志珍驯的研究涉及系统培训,但未详细说明培训的内容。因此,我国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日间照料中心多学科团队成员建设.以便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