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视角下的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三峡大学为例

时间:2018-10-11 编辑整理:赵金凡,何山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水利类学科是在水的自然特性研究基础上,以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调控和利用水能资源的工程科学,其主要用于控制和调配 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本文主要以三峡大学水利类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我校水利类专 业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相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及建议,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并存的“高素质、强能 力、应用型”本科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促进我校水利类专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水利;工科;探究

0 引言

人才培养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现实需 求,不同性质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不同的 培养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 育,肩负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但其目的都是为国家 培养应用型人才。文章针对三峡大学校情水利类专业的 定位及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设 置、学生知识构建、多元化学习模式、课堂教学、实验教 学、招生就业方面所做的改革和创新作一探讨结合,并 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可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 施及建议。

1 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三峡大学以“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 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其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坚持立 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双服务”为面向,以促进学 生全面、个性发展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 本科高级专门人才。由此,水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 紧贴合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我校水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水利类学科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水利、水电、水保、水文、港航 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 主要课程:水文学、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结构力学、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水文学、水利工程施工、水资源规划 利用与管理、水工建筑物等。

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三峡大学人才培养方 案课程由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通识课程由通识核心 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组成;专业课程由学科(专业)基础课 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其中水利类通识 核心课 43 学分、素质拓展课 10 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 34.5 学分(其中大类课程 30 学分)、专业核心课 72.5 学分 (其中大类课程 11.5 学分)和专业拓展课 10 学分(其中大 类课程 1 学分)、课外学分 10 学分。

2 教学资源

学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4158.15 万元,拥有 31 个实验室,其中,本科教学实验室 25 个,科研实验室 6 个。 其中水利类实验室 13 个,学院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 3 个, 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 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中心,我院 水利工程专业作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湖北省首批本科 品牌专业、国家教育部首批立项建设的特色专业、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及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 点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湖北省普通本科高 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 程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省战略性新兴(支柱) 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2015 年开 设,是我院最为年轻的专业。

3 培养过程

3.1 课程体系

最新 2017 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包括通识课程 和专业课程构成。2016 至 2017 学年,学院开设理论课 143 门,实践课 35 门,实验课 2 门。开设素质拓展课程 10 门

 

如图 1 所示,我校学生课程体系主要分三个部分,理 论课程+实践课程,这一部分主要依赖于课程教学、第二部 分主要是线上资源+线下资源相结合,在现在这个互联网 时代下的高校,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学习其他 高校一流优质教学资源变成一种常态,第三部分,第一课 堂+第二课程,主体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辅助,第二课堂 是指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 动,主要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 被认为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如:社团、组织等。

3.2 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坚持立德树人,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人才培养质量为 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形成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着 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相结合 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切重在坚持。(图 2)

 

3.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机制改革

 

“应用型+”培养模式,即以应用型培养模式为主体,根 据各类专业定位以及学生个性需求,有选择针对性地将应用型培养模式与其他培养模式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

①构建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 堂,形成了课程选修与学分置换相结合的课程修读机制。

实施学分制,开展大类培养,推行双学位(辅修)制。

②建立了一院一精品、一专业一赛事的学科竞赛体制 机制;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社 会实践活动。

3.4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含课内实验、独立开设实验 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 研训练和创新创业等多模块。我院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 不少于 25%。

4 学生发展

4.1 学院近年招生基本情况

2010 年,学院在湖北省整体进入一本招生。2017 年, 在全国 25 个省区全面进入一本招生,一本生源达到新生 总数的 100%。近三年最低录取分数超一本线幅度逐年提 高,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近年在全国各省的录取分数 线均高出本省一本控制线 20 分以上,专业第一志愿录取 比例始终保持在 100%。(表 1)

 

4.2 学生就业质量

近年来,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水利水电工程及水利类 专业毕业生的供求比超过 1:10,有力支撑了学校进入全国 就业 50 强。学院专业平均就业率始终维持 94%以上,位居 全校前列。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在水利电力行业的 国有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研究院所等单位。许多毕业生很快成为行业中众多企业中的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受到用 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5 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主要以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 和期末考试成绩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和评 定,未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技能性成果、学习方法 和学习过程中的日常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在专业实习、生 产实习、毕业实习过程中,使得学生不去思考和分析其中 的相关专业问题,也不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导致开展的 专业交流、认知实习和总结也流于形式,既谈不上知识的 转化和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锻炼,最终影响 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导致在最后的就业过程 中,显示学生参加过很多次活动、实习等经历机会,但是未 能从中获取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作为水利类技术+研 究性专业而言,实践很重要,探究思考更重要。

6 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及建议

6.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青年教师培养

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学生的培养方案,更是教师的培养 方案,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师资力量、 培养方案及办学水平等,对我院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素质 参差不齐的现实,务必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大批 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 队伍,可通过培养、业务培训、教学实践等,本着“注重能 力、讲求实效、更新观念、发展自我、形成特色”的原则培养 青年教师,主要通过发展规划、组织培训、教学反思、教学 展示、观摩研讨、教师沙龙、“请进走出”等途径来实现青年 教师的培养。

6.2 拓宽招生、就业途径

三峡大学历来招生主要集中在省内招生,虽然现在招 生涉及到一部分省份,但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我们进行新 生约谈过程中 60%表示自己入校前对学校不了解或者从 未听过,可见学校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有待提高,只有知 名度不断提高,才会提高招生人数及质量。我校虽通过“三 大使者家乡行”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宣传推 广,但其力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工科学院,学院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施工单位、 工程局和设计院。近些年,水利行业大小工程不断地由华 中地区转战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地,国内转战过国外, 故而学生就业单位和工作地点也随之而变化。据了解,我 院毕业生签约基本是固定的单位或二流单位,学校学院应 加大就业单位拓展,特别是一些卓越有发展前途的单位, 来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比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推荐我校水 利优秀学子,跟踪调查等方式来拓展就业面。

6.3 加强教学、学生工作、就业质量保障一体化

6.3.1 教学、学工、就业质量保障体系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着力构建全员参与、全员监控、全面评价、全面保障的质量保障体系。学工队伍面 向全体学生,配合教学做到思想政治与专业知识共进 步,做好第一课堂与拓展第二课堂同发展,专业素质+综 合水平。由校级学生处到院级学工办、教务处到教学办、 招生就业处到学院就业专干形成一体化,完善制度,保 障质量。

6.3.2 教学、学工、就业质量管理队伍

学院设有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学生工作办公室、 就业专干、学院本科教学办公室负责本科教学日常管理工 作,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单 位接待、用人单位招聘等。

6.3.3 教学质量监控

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核心内 容,将招生、培养、就业纳入全程监控,实行评教、评学、评 管等多维度的监控。实行教学质量监控方式及质量信息统 计、分析、反馈机制。

6.3.4 提倡多元化、信息化教学,解决单一性教学

近年来,高校的各工科专业课教学中出现很多新型 的教学方法,如:多元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 法、精品开放课程、MOOC)、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方法不仅 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思维方法,以培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于我校教学方法应突破,拒绝教学方法单一化,学习其 他院校新型教学方法。

对于工科水利类专业,案例教学法效果及作用极其重 要,即选定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剖 析、讨论,让学生在身体案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 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 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前引人工程案例和教学过程中应用案 例,启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 动地进行学习。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 型教学模式。

自教育部 2012 年印发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12)》,信息化全面深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立在将 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 动教育理念变革,创建学习型社会。相对于传统教学,信息 化教学时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 为显著特征,涉及到现代工程教学理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 方法的应用。

这种从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走向多元的案例式、分组 式、角色扮演式、项目式、现场式、信息化等教学方式,不仅 突出教学的主体性,而且使教师从传统以教材为中心的教 学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7 结语

通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风建 设、加强教学管理及就业拓张,使教学学工,双管齐下,全 面促进,从而达到我院水利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质 量就业,才能培养出具备水利行业“宽口径,厚基础,高素 质,强能力,重应用”的综合型人才,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 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与精英。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