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之“三心两意”----—与学生、家长沟通之实践叙事

时间:2018-03-01 编辑整理:林蕴瑜 来源:早发表网

当我只是一名老师的时候,总觉得学生和我唱对台戏;但当我成为母亲后,才慢慢体会到,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只是很多时候是大人们把它变成了魔鬼。

“三心两意”之好奇心

俗话说“眼见未必为实”。做老师久了,受经验主义的毒害,我们总会习惯于立刻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自以为是的判断,其实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

自从成功加入我班的群后,每逢周六、周日,我都会抽空到群里遛遛,发些好文章共享,有时会忍不住评论几句,“推销”这些文章,希望带动学生阅读。但我发现,有个男生好几次在我连续刷屏评论了一番后,都会接在我后面,以省略号来回应我。省略号是无语的意思吗?是暗讽我与他们有代沟吗?看到这一串串省略号,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又实在不甘心,终于忍不住发问:“廖同学,你老是省略号什么意思嘛?”没想到,他回复:“老师,我看到你说了那么多都没人理你,实在看不下去就回应一下,但是你知道,这个时间我们都在忙着做作业呢。”

感动和惭愧瞬间升腾,原来,学生好多看似让我们难堪甚至愤怒的行为背后总会隐藏着某些原因,因此,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判断更重要。但我们总会因为师道尊严受损而恼羞成怒,继而做出不合事实的判断,伤害了学生。

“三心两意”之同情心

张爱玲曾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同情,是因为懂得,所以我们要接纳学生行为背后所有的想法和情绪。我们班有个天才,外号叫曾小胖,据说他小时候学钢琴能同时辨出八个音,并据同学反映,小胖基本不做数学作业,但又轻轻松松保持年级前20名,还时不时在前5名看到他的名字。但同时,小胖的语文和英语又十分“烂”,时常徘徊在年级二三百名。尤其是语文,在分班时,150分的语文,他均分居然只有60多分,因为他的主观题要么是空的,要么写得最多不超过一行,作文有时还不能完篇。“懒惰的天才”,就是我对他的最强烈的印象。但小胖有个高考的宏愿,就是考上海交大。眼看到高三了,他的语文和英语没什么大的起色,我和家长都十分焦急,于是在高三校运会期间,我抽空和小胖聊天。我们两人友好地聊了老半天,最后我向他提出希望,努力一下,看中段考语文能否考到110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建议他每天中午来办公室背背、练练语文。我以为他会很愉快地答应,谁知回应我的,首先是他的沉默,沉默了将近3分钟后,小胖给我甩下一句话:“老师,您不要管我了,我属于逍遥派!”然后就跑掉了。

剩下我一人在风中凌乱,完全搞不清前后状况为什么会突变。于是,我试着和小胖妈妈沟通,这时,他妈妈才红着眼睛说出了隐情:小胖有轻度的书写表达障碍。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之前我问他,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聪明时,他会很认真地回答“其实并不”;也体会到他沉默后甩下的那句话背后隐藏了多少沮丧和自卑。但是,我觉得并不能因此就允许他在语文学习上自暴自弃,于是,我决定再次和小胖聊天。聊天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老师已经了解到你有轻度的书写障碍了,所以你觉得有点沮丧和自卑,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不大,是这样吗?”小胖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其实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我们不能回避问题,高考中语文是主科,主观题又那么多,不能总空着。不如这样,你试试看能否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以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题目的想法?”“可以!”这次小胖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试探着问:“那你认为目前自己语文可以拿多少分?”小胖想了一下,回答:“105分左右。”然后还补充说明:“老师,之前你说要拿110分我没吭声,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拿过这分数,我不敢作出承诺。”太美好了,事情顺利得出乎我意料。“老师相信你尽力的话一定可以做得到!”我顺势鼓励他,也在内心祝福这个表面上懒惰的天才,最后在高考中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同情代表接纳行为背后的情绪、想法,但不等于认同行为本身。在与学生聊天的过程中,我总结出沟通的一般操作程式:接纳——讨论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学生作出承诺——鼓励、欣赏学生的努力。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