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基于中国样

时间:2018-01-30 编辑整理:早发表网 来源:早发表网

引言

物质主义 (materialism) 作为一种强调物质财 富 重 要 性 的 个 人 价 值 观 ( Richins & Dawson, 1992), 一直以来都被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宗教、 哲学视为智慧与幸福的对立面 ( Belk, 1983; Dittmar, Bond, Hurst, & Kasser, 2014)。 然 而, 20 世纪以来, 消费文化兴起, 物质主义随之 盛行。 各种广告和时尚产业所宣扬的消费观念和 物质理想使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对物质的占有 和消费来体现自我价值, 提升个人幸福感 (Dittmar, 2007)。 追求物质财富究竟能否带来幸福? 对此, 学界仍存在不同的观点, 相关的实证研究 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目前, 国内已有大量关于物 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文献, 但还没有研究 对此进行定量综合的分析。 国外已有的两项元分 析研究存在年代久远、 未纳入中国样本 ( Wright & Larsen, 1993) 或中国样本比例太小 (Dittmar, Bond, Hurst, & kasser, 2014) 的问题。 在中国样 本中, 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有待检验。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物质主 义在中 国 渐 为 盛 行 ( 王 予 灵, 李 静, 郭 永 玉, 2016)。 在益普索公司的一项遍及 20 个国家的调 查中, 中国成为 “最物质主义的国家” (李原, 2015)。 基于这一现实背景, 本元分析对国内外基 于中国样本的相关研究进行定量综合, 探讨物质 主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并考察影响二者间关 系的调节因素。


1 物质主义的概念 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的重要性, 并以此界定自我概念与个人成就的个人价值观 (Richins & Dawson, 1992), 根据这一定义, Richins 等人编制了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 ( materialism values scale, MVS)。 该量表包括获取中心 (把获 取物质财富作为生活的中心)、 获取快乐 (相信物 质财富是幸福的源泉)、 经济成功 (以拥有的财物 来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成功) 三个维度。 除此以外, 物质主义还存在其他不同研究取向的定义。 以 Belk 等人为代表的特质取向将物质主义视为占据、 嫉妒、 吝啬与收藏四种人格特质的集合 ( Belk, 1986; Ger & Belk, 1996)。 以 Kasser 与 Ryan 为代 表的目标内容取向将物质主义定义为关注经济成 功、 地位和美貌等外部目标, 而忽视自我成长、 帮助他人和健康等内部目标的个人目标定向。 另 外, Dittmar 等人 (2014) 的元分析还总结了金钱 态度取向 (将金钱视为成功的象征)(Tang, 1992), 以及工作价值观取向 (重视工资收入等)(Vansteenkiste et al., 2007) 的物质主义定义。 目前, 以 Richins 和 Dawson 为代表的价值观取向的物质主义定义 被普遍采用。

 

2.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 本研究调节 效应分析中的研究数量分布不均匀。 比如, 幸福 感研究取向的调节效应检验中意义取向的研究仅 有 3 项。 这可能会对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造成影 万方数据 38 心 理 技 术 与 应 用 6 卷 响 (Borenstein et al., 2009)。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 步探讨物质主义对两种不同研究取向的幸福感是 否存在不同的作用。 第二, 由于不同取向的物质 主义研究的变量操作性定义差异较大, 将不同研 究取向结果进行合成的可行性还有待学理上的论 证; 同时, 目标内容、 金钱态度和工作价值观取 向的研究太少, 也不适合单独合成。 所以, 我们 只纳入了基于 Richins 和 Dawson 的物质主义定义 的研究。 这就使得我们的结论很难推广到其他取 向的物质主义研究领域。 未来在不同取向的物质 主义研究的可合成性得到充分的论证后, 可以尝 试将不同取向研究结果进行统一合成, 把这些零 散的定义纳入到整合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 本研究仅探讨了中国人的物质主义水平与 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没有对中国与其他国家样本 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比较。 今后可以进一步开展 跨文化研究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