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木质葬具的初步研究

时间:2018-07-02 编辑整理:何月馨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本文全面梳理了唐墓中出土的木质葬具,在此基础上考察其装殓形式、形制、尺寸、制作、装饰等问题,并结合文献材料,探讨唐代木质葬具的官方和民间来源。

关键词:唐墓,木质葬具,葬俗

葬具,即用以装殓死者尸身者,一般为棺椁,也有骨灰罐、纳骨器等。唐代土葬是主流,考古发现的葬具,主要可按材质分为石质、木质、纸质等,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等级意义的是以石椁为代表的石葬具,学术界已有丰富的研究。但是囿于考古材料的缺乏,对最为常见的木质葬具的研究相对较少。

据本文统计,截止到2017年10月,正式已发表的唐代墓葬中,共1026座墓明确有葬具,其中979座有木棺(椁),为考察唐代木质葬具及相关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唐代棺椁的装殓形式

(一)一椁一棺

唐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为石椁,但石椁并非直接放置尸身者,其较大的尺寸和重量也决定它只能在墓内搭建完成,而非用于入殓礼。因此,石椁内原套有直接装殓有逝者的木棺,这在高等级墓葬中多有发现。如李寿墓“椁内的木棺已朽,仅余棺板残片及棺钉。棺与椁之间散置石灰块,当系防潮和防腐剂”。永泰公主墓石椁内“淤泥中夹有一些棺木腐朽的板灰,椁内南部发现一节长达30厘米,宽2厘米的棺板”。金乡县主墓“石椁内原有木棺,现已朽”。李宪墓椁底座“西侧自南向北间隔0.8~0.9米,有四道宽0.06~0.08米,长0.86~0.9米的粗糟条形印迹,应是当初为使支撑棺木所垫木条不易滑动而人为打凿的”(图一),在石椁底面还发现“少许朽木及织物痕迹”。杨思勗墓亦发现朽木痕迹和数枚铁棺钉,可知其原有木棺。

 

石椁内木棺形制比较明确的有契苾明墓,该墓为前后双室砖室墓,后室中部偏西置石椁一套,已散落,“椁底面中央有一梯形槽印,长2.8、北宽1.18、南宽0.99米,槽印痕深0.02~0.05、宽0.10米”,应是当初放置木棺的印记。契苾明墓木棺为前宽后窄的梯形,与唐代流行的木棺形制是一致的。

此外,从石椁底部尺寸来看,椁内难以容纳两副并列的木棺,如李宪墓发掘者指出,李宪墓“石椁仅宽1.6米,难置两棺,且西侧所发现撑棺木条印迹亦证明椁内仅置一具木棺,室内又无其他葬具遗迹,夫妇合葬如何安排尚不清楚”。从目前的发现来看,石椁内所置当为单棺,合葬的夫妇二人当同置于一木棺。

除石椁外,还有少数墓葬发现木椁,亦为一椁一棺的形式。有单人葬和夫妇合葬两类,夫妇合葬墓中发现的木棺椁,有两种装殓形式:

1. 一椁内置二棺,二人分置二棺

以山西临汾西赵村M45为例。该墓为阶梯墓道弧方形砖室墓,坐北朝南,墓室北部置木棺椁,北侧为女性,南侧男性,二人各用一具较小木棺装殓,再置于一具长方形木椁中(图二,1)。该墓出土砖墓志一合,保存较差,志文中有武周新字和“长安三年十二月七日奄”等内容,可知墓主卒年为长安三年(703),埋葬年代当距此不远。

 

2. 一椁内置一棺,二人同置一棺

以三门峡M215为例。该墓为斜坡墓道长方形土洞墓,墓向朝西,墓室北部顺置一具梯形木棺椁,棺、椁间距10厘米,棺下近两端处各有横木一根,直径0.13米。墓志记载,韩忠节为雁门郡雁门县尉摄蔚州司马,以天宝元年(742)十月卒,同年十一月与早逝的夫人关氏合葬,棺内置人骨架两具,南侧男性骨架保存较好,北侧女性骨架较零乱,应为迁葬,与墓志记载相符(图二,2)。

这些使用木椁套木棺的墓葬,既有平民墓,也有官员墓葬,时代从初唐延续至晚唐,可知其并不具有等级意义或某一阶段的特征,为终唐一代的殓葬习俗。

(二)单棺

单棺的装殓形式较简单,绝大多数为单人一棺。少数为夫妇二人同置一棺,统计共25座墓。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夫妇二人同置一棺的现象,主要分布在唐代河北、河南、河东、两京、陇右一带的北方地区[15],南方地区尚无一例发现,当是北方地区特有的丧葬习俗。而南方地区,夫妇多各置单棺,再并室合葬。

二、唐代木椁相关问题研究

(一)构筑于墓室内的木椁

仅2座墓。均为晚唐墓葬,这类木椁并不属于入殓礼的葬具,而是下葬前在土坑墓穴中构筑的。如广州皇帝岗晚唐墓,在长方形竖穴土坑中构筑长方形木椁,椁长3.11、宽0.95~0.87、高0.73米,内部隔成前后两室,北为头箱,梯形木棺置于后室。江西南昌碑迹山唐墓为夫妇合葬墓,在两个并列的长方形土坑中构筑木椁,两坑间留一道宽0.6米的隔墙,椁外有厚约8厘米白膏泥,椁内再放置木棺。这两座墓反映了晚唐时期南方墓葬形制的新变化。

(二)“套棺”型木椁

共11座墓(表一)。不同于在墓室设置的规模较大的椁,椁仅比棺略大,更像是一种“套棺”,以湖北黄石M1为例,椁与棺共用一块底板,椁用铁钉,棺未用,椁、棺两壁间距12厘米、两头间距8厘米,其间用青膏泥封填,可证椁与棺为同时制作。椁的形制有梯形和长方形两类,长度一般在2.5米左右;棺多为梯形,长度在2米左右;椁与棺均只有一重。如彭阳海子塬M8,该墓为竖井墓道长方形土洞墓,墓室长3.22、宽1.2、高1.4米。墓室中部置一椁一棺,轮廓清晰,椁、棺均呈梯形,朽痕处发现较多铁棺钉,可知椁板、棺板间用铁钉钉合。棺内置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随葬品仅1件泥马俑和1件双耳陶罐(图三)。

 

 

三、唐代木棺相关问题研究

明确发现木椁的墓葬仅是少数,木棺是各阶层最为普遍的葬具。据本文统计,唐墓中出土木棺者共961座,其中436座尺寸不明、525座墓葬(551副木棺)尺寸明确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木棺尺寸,往往测量的是墓葬中残存板灰的痕迹,即木棺底板的尺寸。

(一)形制

形制上,梯形木棺仍是主流,433座墓出土梯形木棺,共446副;94座墓出土长方形木棺,共105副。在地域分布上,梯形木棺与长方形木棺无明显差异(图四),两者均是流行的棺木形制。

形制保存最好的是江西南昌熊十七娘墓(890)出土梯形木棺,全长3.1、宽0.7、高1.6米,盖头向外伸出0.33米,棺板最厚处达17厘米(图五),可推知唐代梯形木棺的形制。木棺盖板保存下来的很少,仅宁夏盐池M1发现过弓形棺盖[34]。一些木棺附有棺座。如辽宁朝阳左才夫妇合葬墓(673),夫妇二人殓于一副梯形木棺中,棺长2、宽0.8~0.9米,原附有棺座,座高0.51米。河南郑州伏牛南路李文寂夫妇(708)合葬墓,二人同置一梯形木棺,棺分棺身和棺座两部分,棺身长2.63、北宽1.32、南宽1.04、高1.09、壁厚0.04米;棺座平面亦呈梯形,上部呈台阶内收;中部束腰,直壁上装饰“由”字形小木板;下部为棺座底边;棺座内部南北两端各有一东西向木撑。

晚唐时期南方地区的木棺,还多有设置“头箱”的现象。南昌熊十七娘墓在棺内靠前的位置,用木板隔成长36、宽44厘米的头箱,内置木俑、铜镜、瓷碗等(图五)。重庆奉节2001M1006长方形木棺亦附有一头箱,棺长2.14、宽0.6、高0.4米,棺板厚8厘米;头箱长约0.64、宽约0.49米,头箱内置铁券。

 

 

 

(二)尺寸

这些木棺在尺寸上多仅能容身。通过对551副木棺长度的统计,发现唐代木棺绝大部分长度在1.6~2.1米,共408副,占总数的74%(表二)。梯形木棺头部宽度多数在0.5~1米;足宽多数在0.3~0.7米。最长者在3米左右,3米以上的木棺,仅辽宁朝阳王德夫妇合葬墓(679)与江西南昌熊十七娘墓(890)两座,王德为勋官正五品的上骑都尉,熊十七娘可能是平民,两墓均非最高等级,可知唐代木棺的尺寸并不具备等级特征.

唐代木棺的尺寸,当更多的是根据逝者不同的身高或迁葬与否来定制或购买的,有多例女性或迁葬者木棺小于男性或未迁葬者的现象。以河南荥阳王村镇宋华与阎氏合葬墓(820)为例。该墓为竖井斜坡墓道长方形拱顶土洞墓,墓室中西部放置梯形木棺2副,西棺为女性,棺长1.76、宽0.27~0.53、残高0.46米,东棺为男性,棺长2.1、宽0.46~0.64、残高0.46米;据墓志记载,墓主宋华为河阳军兵马副使,卒于元和十一年(816),元和十五年下葬。西棺女性尸骨凌乱且不全,为二次葬,应为墓志记载的宋华夫人阎氏,其棺比宋华略小,应是迁葬的原因(图六)。

除成人容身的木棺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木棺,大部分为早殇孩童墓葬,如陇县原子头M50为竖井斜坡长方形土洞墓,墓室并排放置3具小木棺:北棺长0.9、宽0.2~0.28米;中棺长1.04、宽0.32米;南棺长1.35、宽0.35米。棺内各一具骨架,经鉴定,三棺墓主均为未成年,北棺7岁、中棺9岁、南棺15岁左右(图七),可知唐代对早殇孩童的装殓亦有用木棺者。此外一些迁葬或屈肢葬式的成人木棺尺寸也较小,需结合墓例具体分析。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