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广州振兴粤剧基金会主办。 《南国红豆》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收录,是省级期刊
刊物的办刊宗旨也从过去着重关注学术研究,刊物风格日益通俗易懂,力求贴近众多的粤剧工作者和粤剧爱好者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
南国红豆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2017年 第B06期目录
(4)“梅花”二次“落地”广州
罗丽
(6)细数这些年粤届耀台上的“红梅”
罗丽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
(10)话剧《从湘江到遵义》
(11)人民的史诗,灵魂的探索
谭钦允
(12)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
汪昕旭
(13)泛黄的历史教科书
黄蕴儒
粤剧《搜书院》
(14)最爱红腔的少女心
杨迪
(15)红腔悠远,功夫精湛
陈晓丹
(15)戏曲是角儿的艺术
田雯
(16)好演员的光芒是遮不住的
(17)关于“出新”的几点思考
李静
(18)此曲只应天上有,昨晚下凡入羊城
孔庆夫
闽剧《兰花赋》
(21)且抱兰心觅归途
詹倩倩
(21)守正如兰,不忘初心
徐瑞
(22)清香悠远,意蕴悠长
秋萍
(23)前交响后长叹的悲歌
(24)兰花高洁,君子廉廉
陈晓丹
秦腔折子戏专场
(26)技为剧情而用,艺为人物而现
李静
(26)慷慨秦腔
胡建伟
(27)就是这一唱
田雯
(28)《西京故事》传达出秦腔艺术家的自信
黄蕴儒
秦腔《卧虎令》
(29)峥嵘汉子柔情心,卧虎一吼胆战惊
黄皓
(29)令人眼前一亮的“大花脸”
徐瑞
(30)戏唱羊城池,西秦卧虎出
詹倩倩
(31)星月辉映分外明
汪昑旭
越剧《心比天高》
(32)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换个角度去看戏!
孔庆夫
(32)到底是谁“心比天高”!
杨迪
(33)中瓶装洋酒的“水土不服”
(34)焦急的内心独白
陈晓丹
秦腔《春江月》
(35)以声传情,技为情作
秋萍
(35)钱塘女子秉大义悲苦哭腔绕羊城
黄皓
(36)光风霁月,情满春江
胡建伟
(37)浩然大爱满春江
汪昕旭
(37)唱功相当了得,感动人间大爱!
孔庆夫
京剧《范进中举》
(38)技为“意”出,值得一观
(38)满堂生辉,韵味醇厚
秋萍
(39)考中苦与乐悲喜须眉间
詹倩倩
(39)要不,下回各位老板还来?
黄蕴儒
(40)“洞箫之美”的奚派传承
田雯
(40)一甲子的精彩之后
司达明
黄梅戏《罗帕记》
(42)删繁就简,再现经典
谭钦允
(42)也许委屈,但是纯粹
杨迪
(43)罗帕非宗,人心难测
胡建伟
(44)举手投足都是戏,罗帕以“演”取胜!
孔庆夫
(45)传统戏的优势是渐入佳境
(45)“黑洞"样的舞台掩不住老戏风采
粤剧《白蛇传·情》
(46)粤剧《白蛇传·情》——俟尔断桥,千年不渝
陈晓丹
(46)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开放的粤剧
黄皓
(48)修炼千年不为来世,唯愿今生与你相恋!
孔庆夫
(49)这一趟,我们来对了
詹倩倩
(49)能抓住观众的心的,就是好戏
黄蕴儒
徽剧《惊魂记》
(50)男人狠如剑,女人狠似针
杨迪
(51)“洋为中用”的正确打开方式
胡建伟
(51)人性母题,徽式表达
谭钦允
(52)莎剧徽韵相得益彰
田雯
河北梆子《徐策》
(53)梆子腔中难得的生角好戏
徐瑞
(53)老戏更需新内涵
詹倩倩
(54)耄耋老臣跑出一片赤胆忠心
汪昕旭
(54)梆子声响,好戏上台
黄皓
豫剧《白蛇传》
(55)不一样的白素贞
胡建伟
(55)这个妖精不太冷
杨迪
(56)精湛扎实,功夫在戏外
陈晓丹
(57)千年修行为此“仙"
詹倩倩
(58)任君翻起千层浪,不改初心待君归
谭钦允
(58)观尽人间真情爱,尽在西湖烟雨中
汪昕旭
越剧《一钱太守》
(59)情法之争难见情
詹倩倩
(59)一个不适合越剧的故事
(60)从《一钱太守》看越剧艺术的自我超越
徐瑞
扬剧《花旦当家》
(61)传承文脉基因守望精神家园
汪昕旭
(61)从《花旦当家》看民间小戏的探索
徐瑞
(62)古村落?古戏台:那一抹梦幻乡愁
孔庆夫
(62)还是那一句“闷声大发财”
黄蕴儒
昆剧《紫钗记》
(63)文词雅致,唱腔悠长
陈晓丹
(63)钗合梦圆,情深似海
黄皓
(64)至美至柔莫若昆曲
田雯
(65)钗合梦圆,情至深处
谭钦允
南国红豆本刊编辑部现面向广大读者征稿。内容包括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的作品评论、理论研究、创作心得、史料钩沉及具体作品,字数以1500至6000字为宜(粤曲作品不受此限)。
南国红豆投稿地址详见本刊版权页,收件人为本刊编辑部。或送电子邮件至本刊编辑部电子邮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来稿!
用稿细则:
1.来稿一律不予退稿,投稿者请自备底稿,切勿上门或电联索稿。
2.自稿件寄出后,刊物出版两期而未见刊登,则该稿可作它用,否则视为一稿多投。
3.一稿多投者,如经发现,恕不刊用。编辑约请转载稿件除外。
4.一般来稿用稿或退稿不作通知。如有特殊情况者,可经由编辑部同意后出具“用稿通知”,以证。
5.一般来稿经录用刊发,即在当期刊物出版后一个月内寄付稿酬及当期样刊2本。如有特殊情况,编辑部将去电告知具体事宜。
6.稿件可邮寄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投稿人的地址、电话,请在稿件末详细注明。谢绝上门来访投稿。
请登录后再使用评论功能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