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论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时间:2018-05-24 编辑整理:陈韶荣 吴庆松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一线的主力军,其职业认同状况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以往有关职业认同的研究倾向于从个人知识增长、职业成长与晋升的角度来认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且多涉及组织情境变量的影响,较少关注个体内在的自我积极调节力量。通过调研湖南、湖北、浙江、北京等8地区40所本科高校的635名青年教师,从工作投入的角度探索心理资本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对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年龄对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职业倾向行为等变量具有呈U形特征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学校类型可以预测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职业认同;工作投入;职业成长;影响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0%。高校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学一线工作主力,其职业认同状况决定了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然而,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度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青年教师戏称自己为“工蜂”,科研、教学和经济压力“三座大山”,严重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学质量等构成巨大威胁。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理应得到足够的关注,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纵观已有文献,学者们较为注重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与结构要素的研究。在作用机制探索上,往往以职业认同作为自变量,考察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情感承诺、离职倾向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职业认同在组织认同、情感承诺和离职倾向等方面的积极价值。在回答“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来源于哪里,其内在作用机制如何”等问题时,习惯于从个人知识增长、职业成长与晋升的角度来认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且多涉及组织情境变量的影响,较少关注个体内在的积极自我调节力量。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都存在消极和积极两股力量。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如果只是帮助消除问题,并不能使积极力量得到增长以达成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应更多关注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及其积极作用。另外,心理与行为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个体的积极心理处于支配地位时,会驱动其产生相应的积极行为;反过来,这种积极行为所带来的体验和情感,又会进一步强化或提升这种积极心理。因此,本研究初步假定,高校青年教师的积极心理资本,会影响到他们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投入,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鉴于此,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心理资本为自变量,以职业认同为因变量,工作投入为中介变量,构建概念模型,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多重效应,希冀能带来高校青年教师管理及青年教师成长方面的研究突破。

二、理论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

心理资本起源于Sel igman等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Luthans等将心理资本定义为由自我效能感(sel f 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和坚韧性(resilience)四维度构成,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资源。心理资本代表某种特定的积极心理类状态(state-like),兼有特质性(较稳定)和状态性(可开发)特征。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是高校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主观体验和评价,它影响高校教师对待工作的热情、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

从已有研究看,目前暂无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的直接研究,但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间接证明了心理资本对职业认同的积极作用。如有学者表明,心理资本对员工敬业度、工作卷入与组织认同都具有显著影响;对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自身的健康状态与幸福感有积极作用。心理资本对个体、群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的增益作用,希望、乐观和坚韧性三项心理资本指标综合起来对工作绩效的解释率高达32%。心理资本与个体心理和行为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工作疏离感、离职意向负相关。此外,有研究提出心理资本可产生一定的人际间传递。如Jens en Luthans发现,领导者的心理资本会对追随者产生积极的影响。Caza等指出,员工心理资本水平会影响对方和其合作的愿望。这种人际间的传递使得群体心理资本产生1+1>2 的效应。

从本质上讲,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情感状态,也是一种认知过程,与高校教师个体本身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特点有必然的联系。高校青年教师大都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具备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新科学文化的使命;同时还要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在心理层面上,认知趋于成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意志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认识能达到较全面与深刻的程度。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只有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由此可以推断,高心理资本水平,会带来青年教师积极的职业认同。具体而言,心理资本水平高的青年教师,更能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选择挑战性任务;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开发、发挥潜能,体会教师职业的乐趣(自我效能感),即使在履职过程中有不愉快的体验,也能从外部的、暂时性的和与情境相关的原因进行积极归因(乐观);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主动承担责任,能积极面对挑战,表现出更多教师职业的创造性和积极的动机状态(希望);在应对困难和逆境的时能积极适应,表现出超凡的意志力和复原力(韧性)。因此,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

H1: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对其职业认同有正向作用。

(二)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

业界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与工作相关的,包含活力、奉献、专注等外在特征的积极情绪与认知状态,具有持久性和弥散性的特点。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不仅能促使高校教师产生持久、专注特征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认知状态,调节情绪、态度、行为,还会影响自身的工作绩效、专业发展以及高校教育质量。

工作投入如何产生?根据工作需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Resource Model,简称JD-R)理论的观点,工作需求与工作资源是影响工作投入的重要因素。工作需求是指工作过程中对物质、组织、社会等因素提出的需求;工作资源则是为实现工作目标,努力寻求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从资源和能量的角度来看,工作需求要不断地消耗资源和能量,而工作资源则是不断地补充资源和能量。当工作需求与工作资源相匹配时,或者工作资源优于工作需求时,能激发员工产生高水平的工作投入;反之,当工作需求与工作资源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工作倦怠。

JD-R模型从工作特征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工作倦怠产生的原因,但过于强调了工作情境因素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个体主观认知因素带来的影响。根据心理资源理论的观点,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状态类的,具有延展性和可开发性的积极心理能量,是管理与调整其他资源,以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关键性基础资源。高水平心理资本的人,愿意付出努力,乐于接受工作需求的挑战,表现出高水平的工作投入。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够灵活地,适应性地“运用不同能力”来满足工作的动态要求。因此,它既可以为工作需求提供能量支持,减少工作倦怠发生,也可以与其他工作资源协同,或者通过调整和管理其他工作资源,促使个体产生高水平的工作投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韧性与个体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效能感、态度等与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工作抱有积极态度的管理者表现出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投入度,并且高水平效能感缓冲了时间压力、交流方式等对工作投入的负面影响。

虽然目前还鲜见直接研究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的文献,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心理因素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资本也会与其工作投入密切相关。鉴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H2: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正相关。

(三)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1.工作投入与职业认同

很多学者认为,工作投入和职业认同之间,是职业认同影响了工作投入,工作投入是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当个体对所从事职业产生认同时,更对工作产生更高的投入。如虞力宏等论证了浙江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影响工作投入;BothmaRoodt证实了职业认同能正向预测工作投入;李永鑫等认同在真实型领导影响员工工作投入的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韦文棋等以养老机构护理员为对象,探索得出职业认同是影响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

应该说,职业认同对工作投入的积极影响是显然的。但本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之间应该是互为因果关系。不但职业认同能正向影响工作投入,反过来,工作投入越多,带来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职业认同水平也会越高。如Melucci等就认为,职业认同永远处于重建中,会依据个人经验、情境因素等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职业认同水平的高低与个体的工作经历关系密切。

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苦学习,终于成长为高校教师时,往往处于职业基层,工资低,压力大,职业认同度不见得高。但由于职业选择带来的职业惯性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多青年教师不得不在工作中投入更多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根据强化理论的观点,当个体在感受到行动结果对他有利时,趋向于重复这种行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带来了教学、科研的产出,会让青年教师拥有获得感,体验到积极愉悦的感受和情感,进而会逐渐提高其职业认同水平,越倾向于继续从事其职业;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教师的职业认同可以存在“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转变为“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年教师最初并不见得对职业有多高的认同,但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他们不断加大工作投入,进而找到职业乐趣。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的。鉴于以往学者对于职业认同对工作投入影响研究相对较多,而探索工作投入对职业认同的较少,本研究提出假设,

H3: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会强化其职业认同。

2.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

众多学者研究了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关系,但对于其内在的影响过程却涉及较少。马香桃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验证了社会支持在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之间的关系。但该研究是从认知评价的角度探索影响过程,没有考量情感因素的影响。因为认知和情感会驱动行为的产生,反之,行为的结果又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因此,本研究可以认定,由于心理资本在认知和情感上是一种积极心理的类状态,既具特质性(稳定性),又具状态性(可开发)。同样,职业认同既是一种情感状态,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心理资本这种积极的认知情感因素会驱动个体工作投入,工作投入带来的成功体验反过来会强化职业认同,情感因素会贯穿于职业认同产生机制的始终。此外,以往的研究对象较多的针对中小学教师、企业知识型员工,或者某些特定职业的群体,如护士,较少涉及高校青年教师。此类研究结论是否能适用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还有待于验证。基于前文分析,本研究提出下述假设,

H4: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在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