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变革与后图书馆时代——推动知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18-04-21 编辑整理:张晓林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针对部分图书馆工作可能被自动化取代的预测,本研究分析了知识内容的数字化、数据化和计算化趋势,指出信息时代正在走向数据时代、数据时代同时在走向计算时代,要求重新审视图书馆服务。重新定义知识发现、知识表达、知识素养和知识服务,推动知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基于知识、利用知识的服务机制角度定义图书馆,从嵌人、融汇于用户工作流程的服务活动角度定位图书馆场景,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教学、生产、管理等知识密集型活动中吸取生命力和发挥作用。

关键词:颠覆性变革,图书馆,知识环境,知识计算,知识服务

0从“图书馆员工作被取代”说起

图书馆是基于知识集合和知识密集型工作的服务机制,面临着知识创造、传播和利用环境迅速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些变革为图书馆履行使命、扩展能力、提升贡献提供强大推力。同时又将影响到它们及其员工的生存形态。

《福布斯》杂志曾在2014年发表文章,建议“关掉图书馆,然后为每一个读者订购Kindle无限阅读账号”;牛津大学2013年发布《未来的就业》报告,在考虑了职业对创造力(creativity)、社交智慧(SocialIntelligence)和感知与操作能力(PerceptionandManipulation)的要求后,认为99%的图书馆技术人员(“braryTechIliciaIls,指事务性业务人员)和65%的图书馆员(Ubr赫.ans,指负责资源建设、主题编目、学科化服务等的专业馆员)会被计算机取代;麦肯锡公司最近发布的《失去与被创造的工作: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换》指出,到2030年,中国将有16%一31%的工作(1.18亿到2.36亿劳动力)被自动化取代。其实,这些预测尚未考虑到人工智能的挑战,包括AIphaGo和AlphaZero,以及编写出人类难以辨别的诗歌的编诗姬APP、已经广泛应用的众多智能翻译软件、可以自动编辑维基百科文章的软件工具.以及迅速成熟的机器人医生和机器人护理员.甚至相当部分的律师也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从前的不可想象正变成不可回避甚至不可抵挡。

而且,世界各国抓住技术变革机遇.强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例如,我国从2013年起连续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等,为下一代新业态、新服务奠定基础。因此,根据上述牛津大学报告的方法,如果按照现在担任的任务性质,笔者估计,2020年有90%的编目人员、2025年有90%的学科馆员、2030年有90%的情报分析人员被取代或者必须转换从事新的工作。

也许我们对某个预测不予认同。而且今后发展还会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正如2010年0cLc报告《研究型图书馆:风险与系统变革》所指出的,如果一些重要变化“几乎肯定要发生”,发生之后“几乎必然带来灾难性影响”,那就必须跳出对固有模式的幻想性依赖.直面这场“灰犀牛危机”,从纷杂变化中把握行业演变的重大趋势,利用变革带来的颠覆力、洞察力对行业本质及其服务形态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设计,主动前置变革措施,为我们服务的对象以及我们自己创造新的未来。

l从信息时代到数据时代

 

图书馆依赖的知识创造、传播与利用环境正在从信息时代进入到数据时代。

1.1知识内容与学术交流的新常态

对于学术和研究型图书馆来说.以下变化已成为常态:

(1) 信息资源走向全面数字化。国际出版社s研nger在2013年就已经表示,它自1996年起所有期刊首先以数字形式出版。自2004年起将所有期刊的回溯卷期全部数字化:自2006年起所有图书首先以数字形式出版,自2011年起将以前出版的所有图书数字化.因此它的所有出版物已经全部数字化、以e—First形式出版。其实这已成为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学术内容(期刊、图书、专利、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国际出版的基本模式.与之对应的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学术与研究型图书馆采购经费的主体部分和用户使用的主流对象的数字化。

(2) 知识内容走向富媒体化。信息从本质上是多媒体和富媒体(RichMedia)的,音、影、貌、形、图、表、数据等“原生态”地反映自然和社会,只是由于以前要广泛地组织、传输、利用和保存这些信息形态很困难.所以不得不用纸张和文字来近似粗略地代表或代替。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凡是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感受到.信息形态和交流方式迅速变化,也必然带来了学术记录形态和学术交流模式的演变.学术研究中各种实验、采访、发掘、仿真、实验、演示、讲演等都能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予以记载、组织、传播并纳入学术记录之中。

(3) )知识内容走向关联数据化。知识本质上是关于各种知识对象的相互连接、关系和作用.数字化知识产品已能细粒度地识别、描述和用计算机可读语言标注知识内容中的主题、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机构、方法、过程、公式、工具、结果等对象,并识别、描述和标注这些对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形成关联数据(LinkedData或LinkedOpenData)。其实,链接本就是互联网的内在属性.只是现在深入到了细粒度对象和语义层面。

(4) 知识内容走向智能化。当知识产品把细粒度内容、对这些内容的操作程序以及内外可链接的海量数据融汇在一起时.读者就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动态重组图书章节段落、根据自己输入的数据“在书里做试验”、用自己中意的调料让书本展现不一样的食品、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或样式“试穿”书里的服装、或者通过手机摄像头把自己“带入”书中场景。这时,图书(或其他内容产品)已不仅是机械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与使用者一起思考、分析和创造的平台。

(5) 知识内容走向开放共享。世界各国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在2014年分别发布公共资助科研成果开放获取的政策,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要求所有项目科研成果在2020年实现全部开放获取。德国马普学会(IntemationalMa)(PlanckResearchSchooI)发起、已有包括我国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内的全球机构签署参与的0A2020倡议.呼吁到2020年将所有订购期刊转换为开放出版。其实大多数订购型出版社也大量出版开放期刊并允许订购期刊的论文开放出版。同时.开放数据、开源软件工具、开放科学社交媒体等发展迅速,全面支持新的开放科学时代,也在促生新的知识服务业态。

1.2出版正成为一种基于数据的生态系统

(1) 出版形态将继续发生重大转变。国际科技医学出版社联盟(STM)在2015年技术趋势报告中指出.科技出版领域的主要变化是从出版内容的可发现走向出版内容的可处理(FromDiscoverabilitytoActionability);它在2016年发布的2020技术展望中指出。计算机是出版内容的新读者(Machineisthenewreader);它在2017年发布的202l技术展望中提出,数字出版的未来会像发布软件工具的GitHub一样(ThefutureofdigitalpublishingisGitHub)。W3C作为互联网技术与政策权威联盟.在2017年11月召开出版峰会,讨论网络技术将如何塑造今天、明天以及未来的出版形态。

(2) 我们正从信息环境过渡到数据环境。从数字化和计算机角度,可以把所有的内容、媒介或出版物都看成是数据集合,包括数值数据、文字、图表、图像、公式、音视频、方法、流程、工具、关系、交互过程、结果等等:所有这些数据对象都可以数字化、结构化、语义化地解析、标注、链接,成为有逻辑意义和相关关联的知识对象:所有这些知识对象都可计算、可重组、可融汇、可再创造,而且可以和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动态化的交互以形成新的数据对象和知识内容:这时.各类数据对象成为显性、基础、首要的知识对象:语义出版成为新常态、甚至必备的默认的出版形态;因此,知识产品与数据库不可分,知识产品与知识工具不可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以及知识创造不可分,任何知识内容都可能逐步变成具有实际“系统”含义的知识服务平台(KnowledgeasaService,KaaS),而知识学习、应用以及相应服务日益走向“机器驱动或机器辅助”。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