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草药橘红药名释义

时间:2018-11-14 编辑整理:孔祥华, 蓝晓彤 , 李安琪 , 郑俐慈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及训诂学方法等,参考《释名》、《说文解字》、《本草纲目》、《本草释名考订》等文献资料,对岭南名 药橘红的各种称谓进行了释名考证。结果发现,橘红异名甚多,其得名主要与颜色、质地、产地、中药加工与炮制、地方 方言相关。橘红药名的考证有利于其性味、功效和毒副作用的理解。

关键词:岭南;橘红;异名;考证

岭南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北枕五岭,南濒 大海,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阳光雨水充足, 草木蕃盛,可为药者不少。据不完全统计,药用 资源达四五千种。岭南草药是传统中药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橘红是一种岭南常见的中药 材,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 皮。橘红不仅具有沁人心脾的清新香气,老百 姓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去除臭味、清新空气,而 且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一味具有神奇功效 的良药。廖弈秋引述《广东省化州志》云:“惟橘 红……岐黄家用以利气化痰,功倍他药”,以及 “(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中医 认为,橘红性味辛苦温,归脾、肺经;功能理气 宽中、燥湿化痰;主治咳嗽痰多、食积伤酒、呕 恶痞闷。

·卢子颐在 《本草乘雅半偈》 中谓:“古人 命名立言,虽极微一物,亦有至理存焉”。中药 药名不仅是文字符号,也承载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献考订岭南草药橘红各种名号的涵义以 及文献出处,可进一步认识岭南草药,有助扩大 岭南医药著作影响,宣传岭南特色中医药文化。 在 《中华人们共和国药典》 中,其正名为“橘 红”。橘红异名甚多,本研究就其各种称谓的由 来及含义进行考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橘红的正名考证

部分学者认为“橘红”一名首见于元·王好 古 《汤液本草》(成书于公元 1248 年)。如肖培根 《新编中药志》 记载:“橘红出自元王好古 《汤液 本草》,当中记载:‘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 曰红皮、陈皮。去白者曰橘红也’”。郑宏钧 《现代中药材鉴别手册》 记载:“橘红……始载于 《汤液本草》”。也有学者认为 “橘红”之名首 见于宋·洪遵 《洪氏集验方》(成书于公元 1170 年),如吴焕认为:“据查 《本草纲目》 黄橘皮内 有‘去白者橘红也’之说,但橘红之名并非李时 珍首用。早在宋·洪遵 《洪氏集验方》(1170 年), 已有橘皮去穰取红之说,到宋·陈自明的《妇人良 方》(1237年)中有十多条方剂用橘红,宋·严用和 《济生方》(1253年)已有三十多方用橘红”。

然而,事实证明,“橘红”一名至少早在《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公元1078年)中已有记 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绍兴续添方”记 述:“二陈汤,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 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 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从古至今,关于“橘红”称谓的由来,学者 的主流说法是:橘皮去除内层果皮取得的外层果 皮,经过干燥后的炮制品称为橘红。也即经炮制 去除白色的外果皮称为橘红,不去白色者为橘 皮,这是两种不同的商品名,功效亦不同。以上 观点已得到了众多学者认同。如清·严洁《得配本 草》云:“去白名橘红,消痰下气,发表邪,理肺 经血分之郁。留白和中气,理脾胃气分之滞”; 冉雪峰《冉雪峰本草讲义》记载:“橘皮、橘红本 是一物,橘皮黄中透红,故连白者曰橘皮,去白 者曰橘红”。

“橘红”一名如何释义,董莲池《说文解字考 正》云:“橘。果,出江南。从木,矞声”。关于“矞”字,大致包含以下两种字义:

(1)具有颜色之意。譬如,汉·董仲舒 《雨雹 对》云:“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矞。”西晋·左 思《魏都赋》曰:“矞云翔云,泽马于阜。”明·李 时珍 《本草纲目》 记载:“橘从矞(音鹬),谐音 也”。李时珍又言:“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 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 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矞云。橘之从 矞,又取此意也”。《古代汉语词典》 将“矞 (音 yù)”释为“祥瑞的彩云”,皆为颜色之 义,旨在描绘橘皮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 纷之象。

(2)表示尖锐之义。董莲池 《说文解字考正》 记载“以锥有所穿也。(矞字)从矛从冏。一曰:满 有所出也”。言其有表尖锐之意。顾建平《汉字 图解字典》记载:“橘,形声字。木表意,纂书形 状像树木,表示橘是果木;矞表声,矞有尖锐, 戳穿义,表示橘树多尖刺”。

综上所述,橘红的“橘”字旨在表述橘树多 尖刺,果皮颜色外赤内黄之义。“橘红”称呼因颜 色、形态得名。

2 橘红的各种称谓及异名考证

除了正名为“橘红”以外,橘红还有化州橘 红、橘皮橘红、柚类皮橘红、川橘 红、川云皮、衢橘红、赖橘红、广橘 红、建红、大五爪、尖化红、柳叶 红、五爪橘红、笔架花、云红、芸 红、芸皮、陈皮、甜橘红、糖橘 红、灸橘红、光化、黄七爪、绿七 爪、全毛黄七爪、全毛绿七爪、光青毛 爪、化州桔红等异名。

橘红的异名“形色各异”,据笔者考究,其异 名成因主要与产地、加工与炮制、形态、颜色、 质地以及方言等有关。

2. 1 产地

现临床上多用化橘红代替橘红,学术 界、医学界和老百姓们大多认同化州所产橘红效 果最佳。对此,历代医家对化橘红有很高评价。 如清·江世琳在 《橘红辨》 中谓:“化州所产橘 红,医家以之利气化痰功效优于他药,人皆宝 之。”化橘红是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化州柚的 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外层果皮。“化橘红”全名化州橘红,为化州的道地药材。现大多数学者认 为,化橘红最早记载于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 遗》(1765年),也有学者认为化州橘红入药始于 《广东通志》(1675年),引述 《广东通志》 中“高 州府药”(化州当时属于高州府) 记载:“化州之橘 红,增城之荔子,琼南之香犀,象贝,指不胜 屈” 。但皆异口同声认同“化”最早是指其出产 于广东化州。譬如,陈蔚文 《岭南本草》 记载: “‘化’者,言其产于化州”。

化橘红更盛名于橘红,部分学者认为主要原 因是借助于宋、明以来橘红的声誉。后来,又发 现化橘红优于一般橘皮去白之橘红,故冠以“化 州”之名,以示区别[7] 。广东地区自古以来橘、柚 不分,此说可以从大量的本草文献中得到证实。 譬如,马继兴 《神农本草经集注》 记载:“橘柚, 一名橘皮”。橘皮可以加工成橘红(橘类橘 红),化州柚的果皮加工成橘红(柚类橘红)。化州 橘红与橘红(化州柚)称呼关系实际上是他称与自 称关系,如同历史上对“客家人”的称呼一样 。 到了清代,化州橘红成为皇家贡品。但由于正宗 化橘红产量太少,清·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记 载 “以城内产者为佳,然真者极难得”,因 此,周边(如广西)地区所产柚皮,也当作化橘红 使用,且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沿用产地命名的橘红还有出自四川的 橘红,民间称之为川橘红、川云皮;出自浙 江省衢州的称衢橘红;广东赖家产者称赖橘 红;广东一带所产者为广橘红;主产于福 建闽侯的称建红等。

2.2 中药加工、炮制与形态 由于药材加工方法 不同,药材呈现的形态各异,不同形态有不同的 名字,橘红亦然。橘皮在加工、炮制之前,一般 先用刀将果皮均匀切开,剖下,展开如掌似爪。 《中药材手册》 记载:“五角的外皮黄棕色,光而 无毛茸,亦有皱纹及凹点,俗称‘大五爪’,柳叶 形的俗称‘尖化红’”。《药材资料汇编》 还把 “尖化红”比作“柳叶红”,原因是其果皮烘干后 形如柳叶。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引述 《识药辨微》 亦云:“又有一种为世所重,每个五 片如爪,中有化州印,名五爪橘红,亦为柚皮所 制,较掌片者为佳”。

加工后的橘皮除了如掌状以外,还有其他形状。譬如,韩维恒《中药正别名集》言:“化皮对 半摺,叠如笔架状,称笔架花”《药材资料汇 编》认为:“川桔红,又称川芸皮或芸红,将广柑 用卷刀整个圆扦,扦成薄片,呈波浪式的长条, 形如云头,又名‘云红’。重庆加工,规格分一二 等,薄者叫‘芸红’,厚者叫‘芸皮’”。程超 寰的《本草释名考订》解释:“芸芸,原为众多的 意思。芸皮,芸红者,意为‘普通橘红’”。

中药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炮制方法 不仅使药物的作用、性味等发生变化,还使得中 药的异名更加丰富。最常见的炮制方法就是久 藏。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卷七·果部记载“青 橘皮”:“新采者名橘红,气味稍缓,胃虚气弱者 宜。久藏者名陈皮,气味辛烈,痰食气壅服 妙 ”。 由 于 炮 制 方 法 不 同 , 橘 红 还 有 甜 橘 红、糖橘红、灸橘红 等称谓。譬如, 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引述 《百草镜》 记 载:“近日有一种产仁和糖栖镇蜜橘皮所制,曰甜 橘红,清香入肺醒脾,消痰之功,不下化产,而 性不峻削,名为香金板,南人体弱者宜之”。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又言:糖橘红,仁和 糖栖镇者。以皮去白,切小块,用糖霜制得。 潘纲 《中药材商品知识》 记载:灸橘红,取橘红 片,用炼蜜加适量开水,拌匀略润,置于锅内用 文火炒至微黄不粘手为度,取出摊晾。

2.3 颜色与质地 由于橘红外皮的颜色和药材质 地不同,橘红有不同的俗称。如光化、黄七 爪、绿七爪、全毛黄七爪、全毛绿七 爪、光青毛爪等名,其中“黄”、“绿”、 “青”色皆可用来形容不同品种橘红外皮的颜色, 而“毛”、“光”等字言其外表是否密被茸毛。韩 维恒 《中药正别名集》 中解释“光化”为:用柚 皮加工的橘红,表面光而无毛,称为光化。 《中药材手册》 记载:“七角的外皮黄色或黄绿色 密布茸毛有皱纹及小凹点,俗称‘黄七爪’,‘绿 七爪’”。《药材资料汇编》记载:“原料是‘枳 桔’的果皮,表面有浓毛;色深绿,香味浓厚, 制成为‘全毛绿七爪’。其果过熟,则皮亦呈黄 色,而浓毛较淡,制成为‘全毛黄七爪’”。此 外,《药材资料汇编》还认为光青七爪是指“果皮 为青色,未成熟柚的幼果的果皮,表面光滑无 毛,皮质粗松不实”的品种。

2. 4 地方方言 橘红还有异名为化州桔红。 “橘”缘何言“桔”呢?“橘”、“桔”二字本义、 读音都不同。董莲池的 《说文解字考证》 解释: “橘、果,出江南,从木”、“桔。桔梗,药 名。从木,吉声。一曰:直木。”“橘”是水 果,而“桔”是草药。这说明东汉·许慎《说文解 字》 中即对此二字有明确的界定。但顾建平的 《汉字图解字典》记载:“‘橘’俗称‘桔’,常绿 乔木,果实扁圆形,果肉多汁味甜。”《现代汉 语大词典》 记载:“桔(jú),用同‘橘’”,又 载:“‘桔’(jié),①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 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根可 入药,有宣肺,祛痰,排脓功效。②桔槔,井上 汲水的工具”。 苏培成 《现代汉语辨析字典》 解释,“桔”是“橘”的俗字,而不是“橘”的简 化字”。何谓俗字?《汉语大词典普及本》 解 释 :“‘ 俗 体 字 ’ 指 通 俗 流 行 而 不 规 范 的 汉 字。”据此可知,“俗”是指“桔”字主要在民 间被用来表示“橘”,在表示某种特定水果的意义 上“橘”是正体,而“桔”是俗体 。

据资料显示,清·屈大均 《广东新语》 中的 《木语·橘柚》 篇是现今可以找到的较早使用 “桔”字表示“橘”之义的用例所在。“吾粤多橘 柚园……又有桔,亦与柑类……每田一亩,种 柑、桔四五十株,粪以肥土,沟水周之。”从该文 看,当时广东民间,人们大量种植“柑”和 “桔”这两种果树。故“桔”字被借用来表示 “橘”之义,应该是从广东开始 。李学柱认为: “又在广东的三种方言中,‘橘’、‘桔’、‘吉’同 音,因此广东人喜用‘桔’代替‘橘’,不但易 写,还包含吉利、吉祥的意思” 。同样在顾建平 《汉字图解字典》 中也有记载:“桔,形声字…… 吉(jí)表声,亦含吉之意”。 刘锡诚《中国象征 辞典》记载:“桔产于我国南方各省。利用桔与吉 谐音,象征吉祥嘉瑞”。此外,至今南方很多 地方仍保留有新年赠桔的风俗,互相赠送大桔, 谐音“大吉” 。“橘”俗作“桔”的原因,大概是 老百姓出于易写方便或其读音似吉,可表吉利之 意等原因而借用了“桔”字,这给“桔”添加了 新的读音和字义。

3 讨论

中药名称皆来源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或出自文人墨客,或出自村夫野老,体现了中国人 民无穷的智慧。本草药名以其独特且丰富的内 涵,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殊载 体。中药名释义考证,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 知道的显得容易,不知者则很难,许多常用草药 的名义不为人所知晓,凸显其研究之价值。从橘 红的本草释名考证可见,中药的命名受中国传统 文化及其他众多因素影响,中药命名背后具有艺 术之美。中药的每一个名称均有一定的意义和来 历。相比于西药名称的抽象、繁琐,中药的命名 更生动形象。对中药的释名考证、整理、研究, 可让中药学习者进一步理解本草文化的内涵,加 深对中药四气五味、功效、毒副作用的了解,增 加中药学习者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加深对中医药 文化的了解及增强对岭南中医药文化的认识。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