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视野下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重构 ———基于人文学科领域的思考

时间:2018-11-09 编辑整理:涂艳国,吴河江 来源:早发表网

: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 学问和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当下人文学科领域中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有三种异化的表现:“老板— 员工”型、绝对权威型、放任不管型。自由教育作为一种平等、自主、自觉和民主的教育,是重构人文学科领域 导学关系的理想选择。树立研究生自主发展观、维护导师身份权威、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构筑文化共同体、 导师与研究生情感共融是以自由教育理念重构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自由教育;研究生教育;人文学科;导学关系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教育之 ,通过考核可继续学习和深造的一种教育形式,是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 模的持续扩大,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不和谐新闻时有 发生,对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 注。导师对研究生而言,不仅充当“传业授道解惑” 的角色,更是学生的道德楷模与信念支撑。导师— 研究生关系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传统人文学科领域 中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不断被异化,重构合理的、和 谐的导学关系在当下研究生教育中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拟从自由教育理念视角出发,试图重构人文学 科领域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

一、自由教育理念的内涵

从目前相关研究来看,学术界关于自由教育内 涵的阐释主要从两种视角进行。一种是西方古典自 由教育的视角。古典自由教育的研究肇始于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自由教育是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要促进人的身体、道德和 智慧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是要促进人的理性的充 分发展,从而使人从愚昧和偏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必须以自由学科 为核心,应避免狭隘的专门教育。文艺复兴时期 继承了古希腊自由教育理念,并赋予其人文主义的 内涵,此时的自由教育与人文教育并无较大区别,强 调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与能力的提升。随着自然科学 的发展,自由教育又被赋予了普通教育的内涵,其中 以赫胥黎为代表。赫胥黎将自由看作是普通公民教 育,这种教育要发展个人的理性、德性,提高他的修 养,也要培养国家公民,还要为受教育者胜任国家和 社会要求的各种职业打下基础。自由教育在现代 社会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并随时代发展不断 被赋予新的内涵。

另一种视角直接从“自由”的概念出发,赋予自 由教育最直观的解释。耶鲁大学前校长 A.巴特利 特·吉亚迈蒂曾对自由教育进行了界定:自由教育 就是自由地探寻思想,自由地表达思想,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和精神进行联系 的教育。他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可自由 地主张自己的思想。有研究者从自由教育与自由学 术的关系出发,指出自由教育是指教育中自由学习、 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由研究以及在遵守政治、法 律、道德、学术规范前提下自由表达思想言论的教 育,主要涉及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的问题,包含在教育自由的范畴内。可以看出, 当代自由教育的内涵是基于教与学关系的自由化来 进行阐释的。

两种视角下的自由教育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后者更多的强调思想自由、主体 间平等以及教与学关系自主性等内容。自由教育要 求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也就是人要按照自身所固有 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发展,而不是被动 地从属于某种外在的强制,使自身的发展偏离和压 抑了自己的内在本性 。针对当下人文学科领域 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异化,自由教育理念是重构 导学关系的理想选择。

二、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的异化及其表征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影响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 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 论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所形成的 一种教学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疑释 解惑,传道授业;二是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导学关系的建立受导师与研究生双方主体的影响, 其中以导师风格为主要因素,研究生态度为次要因 素,两者因素共同决定了导学关系的类型。受市场 经济思维与功利主义冲击,部分导师异化了导学关 系的本质,亦或是因个人因素,未能妥善处理与研究 生的导学关系。根据有关研究,目前人文学科领域 研究生教育中异化的导学关系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 “老板—员工”型

“老板—员工”型的导学关系常见于理工科领域 的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带领研究生做实验、做课题, 然后给研究生发放“工资补贴”,让研究生既能在做 课题的实践操作中习得专业技能,也可以获得一定 的收入。这种“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理工科领域 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将其照搬到人文学科领域则 变成了“以做代学”。“老板—员工”型的导学关系在当下研究生教育中越来越常见,此类型关系在人文 学科领域较大程度表现出以利益逻辑为起点,带有 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时常能耳闻研究生将自己的 导师称呼为“老板”,研究生经常性的任务就是帮助 导师做项目、拉课题、跟导师出差、充当导师的“司 机”或“秘书”。导师将学生看成廉价的科研劳动力, 甚至有些功利化的导师只忙于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及 获得商业的利润,他们所分配给研究生的任务与学 习无关,这 严 重 影 响 了 研 究 生 科 研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导师只关注自己的事情,并要求研究生充当 其“下手”,对研究生的指导大都以分配任务与工作 进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然而这种指导方式显然不 适合人文学科领域。在此类型导学关系下,研究生 不但得不到导师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指导,而且还被 剥夺了自由、自主做科研的时间与精力。这种带有 浓厚商业气息的雇佣式关系将传统观念中师生间情 谊消贻殆尽,冷漠的雇佣关系使“研究生教育”变成 了“研究生交易”。

(二) 绝对权威型

在绝对权威型的导学关系中,导师具有绝对话 语权,研究生对导师的意见与要求只能被动全盘接 受。这类导师往往学术能力与学术地位较高,加上 带有偏执的性格,对低级学术内容与一般水平的科 研成果嗤之以鼻。在导师看来,研究生自己发现的 研究课题很难具有较高科研价值。他们认为与其让 研究生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还 不如直接要求研究生从事给定的课题研究。在绝对 权威型的导学关系下,研究生往往能较快做出高质 量的科研成果(具体表现为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 文)。但是,归根结底绝对权威型是一种“学术不自 由”的导学关系,研究生不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课题,学术自由权力被剥夺,久而久之便弱化了自主 科研与独立科研的能力。研究生教育应该以人为 本,尊重学生个体的价值、选择、兴趣,绝对权威型导 学关系显然忽视了研究生的自主性。科研上的“强 权”背后往往隐匿着导师与研究生不平等的相处关 系。在与导师平日交往中,多数研究生会对导师表 现出“恐惧”,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在面临 学术困难与生活困难时不会选择求助于导师,导致 的结果必然与研究生教育导师制的理念背道而驰。

(三) 放任不管型

目前,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着部分导师对研究 生生活、学习与科研基本不管不问的现象,更甚者有导师连研究生名字都对不上号。导致产生放任不管 型导学关系的原因有二:一是导师不负责任,只沉醉 于自己的事业当中,对研究生的培养置若罔闻,导师 与研究生导学关系名存实亡。此类型导师相对较多 的出现在中青年研究生导师群体,自己正处于上升 期,需要通过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来保障岗位的 稳定性以及提升自身在学术圈的影响力。同时,不 少青年导师面临购房购车等经济压力,急需通过对 外接科研项目来增加经济收入。大量的科研工作几 乎占用了导师的大部分时间,导致导师们对研究生 的指导分身乏术,只能被动放养。二是导师对自由 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在生活、学术和科研上给予研究 生完全的、绝对的自由就是自由教育。这是典型的 绝对自由论,完全否定人的自由发展的客观制约性, 无限夸大人的自由发展的自主性。然而,人的自由 是有理由、有根据的,因而也是有限度的 。当下 国内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研究生学术水平偏 低,如果完全放任其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那么研究 生将会成为无头苍蝇,在学术的边缘浅尝辄止。不 管出于何种缘由,导师对研究生放任不管,久而久之 便导致研究生因得不到导师学术指导而科研能力不 足,导师与研究生长期的分离也会消弭研究生对导 师的尊重感与认同感。

三、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重构

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的异化不仅影响研究生 的培养,而且阻碍了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 目前导学关系异化的普遍性与严重性不断引起人们 的关注,以自由教育理念重构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 构建良性发展态势的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已是刻不 容缓。本文试图根据自由教育理念建构出人文学科 领域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导学关系模式(见图 1 ),并 提出一些具体的构建策略。

 

(一) 研究生树立自主发展观

自由教育是一种自主的教育,前提是研究生自 觉树立自主发展观。自主发展观是个体在对自身认 识与定位后,通过一定策略在社会规则标准下自觉 地、积极地寻求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体发展目标的 一种意识与态度。当下许多研究生自主发展意识淡 薄,缺乏对学术的热情与专注,加上研究生课时较 少,导致在学术研究上基本处于游离状态。在自由 教育理念指导下,导师并不会对研究生的选择强加 干涉,研究生树立自主发展观便成为重构的前提。

自由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 自主思考与自主研究的能力与品质。人文学科领域 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与理工科领域最大的区别就 是研究生对研究内容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学术 研究是个人的、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从根底上 就应该是散漫的,所以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会视 学术研究为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外部的督 促,对 于 这 样 的 学 生,导 师 是 不 能 管 的,更 不 能 乱 管。自由教育理念下,人文学科领域的导师对研 究生学习及研究的内容只做科研价值评估和研究的 必要性分析,让研究生在了解研究领域的大致情况 后自行判断是否继续从事研究。从创新人才培养的 角度来看,自由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学 习自由可满足研究生对未知知识的自由探索,从而 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自由教育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发展观培养具备自 主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主发展以清晰的自我意识和 科学的价值取向、灵活丰富的结构性知识和快速高 效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敏锐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创 新能力为圭臬。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研究型教育, 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研究生应提升自我效 能感,面对学术难题保持积极面对的态度,确立崇高 的自主发展目标。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是指人按照自 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发展,但 是研究生的自由发展会受到客观制约,这就要求研 究生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多维研究、综合分 析、全面评价,发现事物的客观联系与内在本质,从 而突破客观制约及得出问题解决的策略。研究生保 持着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面对阻碍自由发展的制约 性因素,自主寻求理性突围的一系列实践使自身自 主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与提升。

(二) 导师保持身份权威

教师权威和学生自由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法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埃 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自由产生于 合理性的权威,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个体可以不加约 束地肆意妄为,而是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积极 自制,教师的权威恰恰应该具备赋予学生自制的功 能。导师在导学关系中被赋予法定的权威地位,但 是法定权威只是形式权威,不包括研究生从思想意 识上对导师表现出真正的服从与尊重。自由教育下 的导师在导学关系中需具备实质权威,这种实质权 威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导师通过对自身因素的自 主调控而形成的对研究生能够产生恰当威慑的“隐 性权力”。导师权威对研究生保持学习纪律与生活 纪律具有规约作用,无形中促使研究生自觉追求“优 秀的研究生”形象。导师保持身份权威是重构导学 关系的关键。

1.保持知识权威。导师是研究生从事高层次知 识探索的把关人,而知识权威则是导师积累符号资 本的最关键因素。有效利用符号资本带来的符号权 力,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同时给予学生精神建 设上的帮助,可提升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对 主观世界的感知。导师应在本专业领域重要期 刊上发表较多的高质量论文,并且出版具有代表性 的学术著作,提出独创性的学术观点,在自身学术圈 拥有一定话语权与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范 式向后现代转变,教师知识权威略有式微,导师知识 权威建构便成为研究生教育当务之急。导师应持续 保持对学习的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加知识 积累,引领研究生走向更宽阔的学术天地。

2.保持崇高的道德品质。导师崇高的道德品质 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导师产生顺从感与敬畏感。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文·子路》)。且不说 教师具有道德示范作用,即使作为“社会人”的导师 个体要想获得社会其他成员的认可与尊重也必须具 备良好的道德旨趣与强大的个人魅力。导师应在观 念及思想上对“洁身自好”的要求应具有比一般人更 高的敏觉性。一个导师的声誉可伴随其一生,导师 个人形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会形成一种价值符 号,并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而在学术圈中被机 械固化。

3.关爱学生。自由教育理念要求导师尊重研究 生的主体地位,在与研究生的交往中注入“关爱”与 “呵护”的情感。导师对研究生表现出宽容、大度、和蔼、谦逊、上心的态度,让研究生能从话语与行动中 感受到师爱,从而对研究生产生隐性权威。在物理 学上有“相互作用力原理”,师生间关系亦是如此,导 师对研究生的情感付出也必定得到研究生感恩回 报。自由教育理念下的指导方式类属亚里士多德的 逍遥派:对研究生只“问”,不“管”。导师不经常特意 与研究生谈学术、谈生活,只是偶尔在特殊情况或是 节假日约研究生一起见面或者吃饭,然后谈天说地。 导师无需对研究生的生活习性强加干涉,但若有察 觉不当之处便委婉提点。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副教 授曾讲述过其读博期间时常在办公室抽烟,导师瞿 葆奎多次劝解无效后便让人在其办公桌前的墙面贴 上“请勿吸烟”的提示。瞿葆奎教授完全可以以命令 的姿态要求学生禁止在办公室吸烟,但是他出于对 学生生活方式自主选择的尊重,并未严加干涉。自 由教育理念下的导学关系与“放任不管型”具有本质 差异,虽然前者在形式上也表现出“不管”“少管”,但 是自由教育中师生关系具有情感内核。

(三) 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

为学术本身而进行研究,是自由教育理念下研 究生教育的应然要求。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知 识本身即为目的》的演讲中指出:知识之所以高贵, 之所以值得追求,其原因不在于它的后果,而是因为 它内部含有一种科学或哲学过程的胚芽,这就是它 本身是目的的理由;这就是它可以称之为自由的知 识的原因。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理应是以知 识本身为目的的,导师应指引研究生从事纯粹的学 术研究。自由教育崇尚心智的训练,追求德行的完 善和理智的发展,而为知识本身的目的追求知识是 进行这种教育的重要途径,并且只有通过这一重要 途径,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教育 。

然而,在当下研究生教育中表现出较严重的功利 主义倾向,不少研究生做科研、写论文的目的是为了 获得丰厚的奖学金,以及提升求职竞争力。另外,导 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正面临异化,某些导师为了 向外界塑造一个高水平指导能力的导师形象,其培养 方式以 “授人予鱼”取代“授人予渔”,通常表现为在 自己的论文上直接署上研究生的名字,或是授权研究 生将导师作为第一作者进行期刊投稿。在研究生教 育阶段出现较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其病源除了一直 被大家所诟病的应试教育体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 因是不少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取 得研究生文凭来获取一份较为乐观的工作,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接受研究生教育。 

自由教育素来倡导“以知识本身为目的”,其研 究生教育实践表征即为导师引导学生进行纯粹的学 术研究。复旦大学彭慧胜教授在一次专访中提到: 本科生是学习知识,研究生是学习创造知识。创造 知识的前提是对知识本身存在浓厚兴趣,在研究生 教育中,导师不但要教会研究生学术知识,还要培养 研究生对知识的热爱及学术的渴望。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