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诺贝尔科学奖

时间:2018-11-09 编辑整理:王光荣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始于1895年,其中的科学奖授予范围非常有限,仅包括物理学、 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这四门传统学科,心理学虽不在此列,但它却与诺贝尔科学奖有 交叉。当现代心理学还在襁褓之中时,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从他们的研究中 得到的,特别是诺奖得主巴甫洛夫、洛伦兹等人的科学研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影响。随着心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西蒙、斯佩里、卡尼曼、梅一布里特·莫泽和爱德华· 莫泽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也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对诺贝尔科学奖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心理学 已成为当代科学系统中一门重要的核心学科。作为一门开放的交叉学科,心理学不断吸收融合 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也将本学科的知识输送给别的学科,其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愈发显得 重要。

关键词: 心理学;诺贝尔科学奖;交叉学科

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始于1895年,而心理科 学则诞生于1879年,早于诺奖设立16年。诺奖之 一的科学奖授予范围非常有限,仅包括物理学、化 学、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这四门传统学科。心 理学虽不在此列,但它却与诺贝尔科学奖有交叉, 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问题与心理 学研究的问题关系最为密切。当现代心理学还在 襁褓之中时,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其他领域的科学 家从他们的研究中得到的,诺奖得主巴甫洛夫就是 这些早期先驱者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后期的代表 人物有洛伦兹。而随着心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与成 熟,近些年心理学家也以其卓越的研究成果对诺贝 尔科学奖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有五人先后载人诺贝 尔奖史册,他们分别是西蒙、斯佩里、卡尼曼、梅一布 里特·莫泽和爱德华·莫泽。这说明,心理学作为 一门开放的交叉学科极具活力、极有前途,其地位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愈发显得重要。

一、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研究 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一)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及其对心理学 的影响

巴甫洛夫(I/IBaH IIeTpOBHq IIaB J:IOB,1849一1936)是苏俄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1904年, 凭借刺激胃液的分泌而对神经机制的研究获得了 当年的诺贝尔奖。此时正处于科学巅峰状态的巴 甫洛夫却急转直下:由消化腺的研究转向了条件反 射的研究。然而,正是这一研究后来在心理学界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1.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 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研究狗 的消化腺分泌时意外发现的。20世纪90年代,巴 甫洛夫对狗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他利用外科 手术的植入设备测量狗在进食时唾液的分泌量。 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情形。在 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惊奇地发现,除食物之外, 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 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巴甫洛夫 的观察让他看到了各种刺激及其引发的反应之间 的联系。在一项实验中,他在给狗食物之前总会开 一个节拍器,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狗能将这种声音 与食物联想在一起,这种条件性的作用最终使狗在 单独听到节拍器的声音时也能够分泌唾液。

在随后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将节拍器换成了铃 声或蜂鸣器、灯光和不同声调的哨子。然而,不管刺激的性质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一旦中性刺激 (铃声、蜂鸣器或灯光)与食物之间建立了联系,狗 就能够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应的唾液分泌的反应。 由此可见,所谓条件反射,是指在某种条件下,与食 物无关的中性刺激同食物刺激一样引起脑神经反 射的现象。

巴甫洛夫不断思考的问题是:条件反射既然不 是天生的,那么它们是怎样获得的呢?他提出了一 套理论假设:给狗喂食之前,如果经常出现一种特 定刺激如铃声,在狗的大脑中,这种刺激就可能与 食物建立起联系,使它成为食物即将到来的信号。 铃声刺激在与食物建立联系之前,并不能引起唾液 分泌,此时它是一种无关刺激或中性刺激;而食物 是无条件刺激,它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为元条件反 应;在中性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食物之间建立联 系后,铃声成为条件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为 条件反应。在之后的实验中,巴甫洛夫又发现, 如果条件性刺激多次出现之后均不再供给食物,条 件性反应就可以被抑制,或者说“被忘掉”。他还证 明了条件反应既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 的。当各种刺激伴随着疼痛或者某种形式上的危 险出现时,就会引发恐惧或焦虑的条件性反应。

所有这些发现,使巴甫洛夫勾画出一种心理学 的可能性,即在生理学的基础上,对人类生活做出 合理解释。同时,从这些发现可知,人类个体的发 展超出了先天性反射,即可以对非自然刺激以及反 射效应的反应进行条件作用,并得到与先天的无条 件反射不同的新的行为方式。

2.条件反射学说对心理学的影响

巴甫洛夫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生理学家。 有趣的是,巴甫洛夫本人至死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一 名心理学家。尽管如此,随着巴甫洛夫和心理学家 的交流越来越多,如他与著名心理学家K.H.科尔 尼洛夫保持着长期的友谊。他还先后出席了1929 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和1932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心理 学大会,在两次会议上他都做了特邀报告。也许是 上述原因,晚年的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所转 变,并提出了心理学可以和生理学联姻的观点,这 在一定程度承认了心理学的研究地位。正是巴甫 洛夫与心理学的这种不解之缘,这位不愿做心理学 家的科学家却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把心理意识活动纳入了客观研究的轨 道。巴甫洛夫是最先在神经科学领域内力图探索 脑的复杂高级机能的先驱者,他用条件反射这种新概念来说明大脑反射的来源与本质。“条件反射学 说抛开了灵魂之类的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第一次 把心理意识活动纳入客观研究的轨道,证明了意识 是脑的功能或属性,揭开了意识与脑的内在联系, 给我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窥视心理活动的‘窗 口”。因此,有人认为,条件反射学说“使他原来 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相形见绌”。

第二,为心理学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巴甫 洛夫所创立的条件反射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客观、 精确和定量的实验手段,他创造性地运用条件反射 这种手段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开辟了大脑皮层生理学的新领域,为科学地阐明心 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自然科学基 础,使心理学向真正的科学,而非哲学迈出了一 大步。

第三,对行为主义的影响。巴甫洛夫对心理学 的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对行为主义的影响。早在 1915年,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就吸引了美国 心理学家华生的高度关注,华生便为我所用地把条 件反射方法作为研究一切心理学问题的不二法宝, 视条件反射说为行为主义学说和方法论的“拱门下 的拱心石”。从某种程度说,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理论对华生的行为主义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0年以后,一些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和斯金纳 等在新的形势下,把巴甫洛夫学说和操作主义相融 合。他们一方面援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说的概念, 另一方面把这些概念注入操作主义的内容,这就形 成了关于条件作用的理论体系,而该体系构成了新 行为主义的理论核心。纵观行为主义的发展过 程,无论是华生借助条件反射形成行为主义的客观 研究方法,还是新行为主义者依据条件反射形成操 作主义观点,都不难看到条件反射学说是行为主义 建立的基础,因此称巴甫洛夫为“行为主义学派的 先驱”不无道理。

第四,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实 验范式不仅被应用到学习的研究中,同时还被广泛 应用到了心理治疗、健康等领域。晚年的巴甫洛夫 对精神异常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精神病、 神经官能症是由于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 衡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然而,在心理治疗方面,心 理学界广泛接受的还是他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 方法和理论。行为疗法的研究者认为,既然人们不 适应的症状是由不合适的条件反射形成的。那么, 通过建立合适的条件反射就能治疗人们的不良症 状。行为疗法常用的脱敏法和厌恶疗法等都是建立在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

(二) 洛伦兹的习性学理论及其对心理学的 影响

奥地利动物学家兼医生康拉德·洛伦兹 (Konrad Lorenz,1903—1989)与尼克拉斯·廷伯 根及弗里希因对动物、鸟类、昆虫在自然环境中行 为模式的研究而同获197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这是诺贝尔基金会首次将自然科学的奖 项授予对行为的研究,以表彰研究者在“有机体个 体与社会行为模式的建立与阐述”上所做的开创性 贡献,这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是件大事,是对洛伦 兹等人所创立的习性学之科学性的充分的肯定。

1.习性学理论

习性学(ethology)关注行为的适应价值或生 存价值及其进化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 开创性工作。欧洲两位动物学家洛伦兹和廷伯根 是该理论的奠基者。通过对不同动物物种的天生 习性的观察,洛伦兹和廷伯根观察到了有利于生存 的行为模式,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印刻”现象。洛 伦兹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这就是他在刚出 生的小鸭面前摇摇摆摆地走路,发出像大雁一样的 叫声,并拍打自己的双臂,这些小鸭便像跟着鸭妈 妈学动作一样,也跟着洛伦兹学起了这些动作。洛 伦兹的研究表明,当刚孵出的小鸭张开眼睛看到第 一个活动的物体时,不管这个物体是否和它属于同 一物种,它都会本能地学习这一物体的动作,这种 现象称为“印刻”(imprinting)。虽然这种被洛伦 兹称为“印刻”的现象此前已经有人观察到了,但他 是第一个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人。

洛伦兹发现,印刻与学习的区别在于它只发生 在动物成长的某个特定阶段,即“关键期”。和学习 不一样,印刻的形成是快速的,不依赖于行为,而且 是不可逆的;印刻是无法被遗忘的。洛伦兹继续观 察其他具有阶段性的先天行为,例如求偶行为,并 将这些描述为“固定行为模式”。在特定的关键期 由特定的刺激触发之前,这种行为都处于休眠状 态。他强调,固定行为模式不需要学习,是遗传得 来的,也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进化而成的。任何 能够遗传得来的行为程序肯定对物种的成功繁殖 行为意义重大。在洛伦兹习性学的影响下,研究者 对所谓的成人基因特征和心理社会特征间的关系 开展了无数研究。

2.习性学理论对心理学的影响

20世纪30一60年代,大多数习性学家都是 动物学家,他们的研究几乎只专注于非人类的物种。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习性学家和心 理学家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使得习性学的概念和 研究方法应用于人类,尤其是儿童。洛伦兹开创的 习性学不仅改变了行为研究的历史,也深刻地影响 了20世纪后期心理学发展的进程。

第一,习性学加速了行为主义的衰落、促使本 能论传统的回归。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就在于它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提升到了空前的 高度,在美国兴起后迅速成为当时心理学研究的主 流,并统治心理学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从习性学诞 生的时间看,正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鼎盛时期,习性 学一经出现,便与行为主义发生了激烈的论战,其 论战的焦点为:(1)行为是先天的、本能的、可用遗 传与进化解释的,还是后天的、学习的、只由刺激与 反应塑造的?(2)应当身临其境地观察野生动物在 自然状态下的活动,还是应该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记录实验动物的表现?由于行为主义者最初持有 的是一种反本能的、环境主义的极端观点,自然受 到了来自习性学家的猛烈批评。如果说,巴甫洛夫 的条件反射理论对华生的行为主义运动起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那么习性学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恰恰 是加速了行为主义的衰落。当洛伦兹等人以习性 学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时,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地 位已摇摇欲坠,开始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

第二,习性学直接促成了社会生物学的兴起。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生物学(sociohiolo— gY)被称为“习性学的一种现代存在形式”。社会 生物学是一种采用生物科学的方法和概念进行的 社会研究。社会生物学将行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 象,并且确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这与传统的 习性学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习性学集中研究动物 刻板的、自动的行为,而社会生物学关注有机体生 物特性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于 基因传承的作用。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当个体生活 在群体中时,他们生存的概率最高。上述这些社会 生物学的思想及成果业已渗透到了今天的社会心 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之 中。也许更重要的是其长远意义,它将进一步促进 进化心理学地位的合理化。

第三,习性学对于心理学研究更深远、更持久 的影响,也许在于方法论。习性学在研究方法上 立足于深入动物的真实环境,观察自然状态下有意 义的行为。从习性学家在方法论方面的独特贡献 中我们获得的启迪是:(1)在日常环境中研究人类 发展;(2)把人类发展同其他生物的发展相比较。“当代心理科学试图建立连接神经基础与社会行为 的桥梁,但目前仍处于这一宏大目标的初级阶段, 尚未找到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标准的路径或范 式,亦不具备统领性的理论。这种情况下,对新的、 真实的心理现象的发现与综合也许是最具实效的 贡献。”

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 诺贝尔科学奖的贡献

(一) 西蒙和卡尼曼的“有限理性”说及其意义

40年,心理学家深刻影响了经济学的发展。 心理学与经济科学、行为分析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 的有机结合,催生出了行为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 域。在其发展过程中,西蒙和卡尼曼两位心理学家 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因此先后获得1978年和2002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 916—2001) 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1968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之初,瑞典经济 学家沃尔特。戈尔德伯格就曾预言西蒙在十年之 内必将获此奖项,对此连西蒙自己也表示怀疑。 因为那时“有限理性”正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包 围下渐渐被逼入死胡同,当时的经济学界也并不承 认西蒙是经济学家。可是,颇具讽刺性的是,正是 这样一位不被经济学界看好的心理学家却因为“对 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摘取 了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生于 1934年,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 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和伍德罗威尔 森学院公共事务教授。虽然卡尼曼一贯宣称自己 是心理学家而非经济学家,甚至戏称自己一生中从 未上过经济学课够,此话是真是假姑且不论,但卡 尼曼与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分 享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却是世人皆知的, 他成为继西蒙之后再一次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心理学家。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卡尼曼的获奖理由 简洁地概括为:“将来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综合洞 察力应用在经济学中,尤其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 为判断和决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有限理性”学说

自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哲学家认为人是理性 的动物,其行为是由理性差遣的,只有在特殊情况 下,如疲劳、醉酒和愤怒时,人们的决策和思维才会 是非理性的。这个理论认为正常的人具有合理的推理能力,掌握了规范化的理智和决策原则,这些 理性的决策原则表现在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上。在 传统的经济学中也贯穿着理性人的思维,认可“经 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类为个人利益所驱使,决策者 基于所掌握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权衡,做出最优的 抉择。

直到1947年西蒙才突破了无限理性的窠臼, 他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即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心理因 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从而提出“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假设,这一思想起源于他早 年在密尔沃基的娱乐管理研究和在伯克利进行的 都市财政问题研究的思考。该假设认为,在当今 极为复杂的社会里,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 信息来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实际情况是,决策者 只能做出较好的选择,所做的决定只要达到自我满 意的程度就可以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 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经验,即采取经验法,亦称 启发式(heurisncs)。例如,一位有经验的医生看 到病人,根据一些征候就可以直觉地对病症做出诊 断;专家遇到问题时可以立即分析情况做出判断。 自此,西蒙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新领域,他是行 为经济学当之无愧的先驱者。

直以来,对风险的感知以及相关的决定方式 的研究都会被认为是一个概率或统计问题,而非心 理学问题。然而强调大脑加工过程的认知心理学 把知觉及判断的概念引入到问题解决的研究领域 中,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在西蒙所开创的有 限理性研究的基础上,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重新探讨 了人们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决策的过程,他 们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赖以问鼎诺贝尔奖的大作 《不确定基础上的判断:直观推断和偏见》(1974) 中。他们发现,大家的普遍认知(在做决定过程中 人们更多考虑概率和统计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却站 不住脚。相反,人们在决定的过程中更多地凭借自 己的经验——个体经历或是小样本事件。因为人 们总是会依据大脑的直觉做决定(而不是去计算可 能的概率),因此人们的判断难免出错。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人们这种基于经验解 决问题的过程常常是非理性和有偏差的,而且这种 偏差是有规律性的。常见的有:我们倾向于高估小 概率事件(比如空难)的可能性,却低估高概率事件 (比如醉驾出车祸)的可能性,这些重要发现开创了 “启发式与偏见”的大量研究。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