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资本一般”概念——基于“1861--1863年手稿”的再研究

时间:2018-11-08 编辑整理:王嘉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资本一般”是马克思1857—1863年间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186l—1863年手稿”的总标题。由于带有思辨哲学色彩,“资本一般”概念往往被当作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探索过程中的不成熟表述而排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野之外。通过新的文献资源可以发现.马克思发明这一概念的目的,是通过辩证逻辑来揭示经济概念与物质生产之间的现实中介,即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资本一般”概念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范畴,体现了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学的独特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重新解读“资本一般”概念的叙述方法和逻辑结构,对于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关键词:资本一般;辩证法;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一1863年手稿

“资本一般”(dasCapitalimAllemeinen)是马克思在1857一1863年间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计划”中第一册第一篇的总标题。由于带有过于浓厚的黑格尔色彩,“资本一般”概念长期被视为不成熟、不彻底的实验品而排除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域之外。随着《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陆续出版,马克思关于“资本一般”概念的论述逐渐以原始的面貌呈现出来。根据新的文献资源来看,“资本一般”概念虽然看起来留有思辨哲学的残余,但是马克思运用这一概念的目的是批评政治经济学的粗俗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方法,在此期间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概念的唯物主义J陛质具有充分的自觉。正是在“资本一般”概念的持续讨论中,马克思在方法论上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并形成了《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篇章规划。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重新审视“资本一般”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资本论》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一、重估“资本—般”概念在《资本论》创作史中的作用

1858年6月为界,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概念的运用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在“1857~1858年手稿”中,“资本一般”只是一个偶尔出现的概念;马克思没有解释他以怎样的哲学视角获得了“资本一般”的规定,也没有对它的经济学内容进行专门的论述。在1858年6月之后,马克思计划以“六册结构”出版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一般”成为了这个计划中第一册第一篇的总标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以下简称《第一分册》)和“1861--1863年手稿”中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一般”部分的完整论述,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如此分篇的原因以及“资本一般”部分所承担的理论功能。尽管马克思对“资本一般”进行了长时间的持续探索,而且马克思为论述“资本一般”概念所设计的篇章结构几乎与《资本论》完全一致;不过,由于马克思始终没有对“资本一般”概念的具体规定进行过明确的说明,“资本一般”概念在后世的研究中成了一份无人认领的理论遗产,在哲学与经济学领域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一) “资本一般”概念在理论上被轻视的原因

“资本一般”概念在过去的研究中受重视程度不够,可以大体上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1.经济学手稿——特别是“186l—1863年手稿”——的传统编排方式没有显示出“资本一般”概念原本的理论作用

MEGA2和中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以下简称“中文第二版《全集》”)出版之前,编辑出版经济学手稿主要是为了给《资本论》研究提供辅助材料,因此手稿的大部分内容都根据《资本论》的篇章结构重新进行了删改和编排。例如,在出版“1857—1858年手稿”时,编者根据“七个笔记本的索引”以及《资本论》的结构额外补充了二十多个标题。在编辑出版“1861~1863年手稿”时,编者对手稿内容的删改更加明显,近1500页的手稿被拆分为两部分,按照《资本论》重新设计了篇章结构并修订了标题,分别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和《资本论》第二稿单独出版。上述对手稿的重新编排,一方面凸显了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与《资本论》的关联,有力地推动了《资本论》的相关研究,但另一方面也遮蔽了马克思在写作经济学手稿时所面对的理论困难,以及马克思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进行的艰苦理论探索。从经济学手稿的原始状况来看,“资本一般”概念不仅是马克思1857—1863年间持续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还是1858--1863年间全部经济学手稿的总标题。文献编辑上对“资本一般”概念的选择性放弃,导致研究者往往只注意到“资本一般”概念在“1857一1858年手稿”中的昙花一现,而没有细致发掘马克思185811863年间对这一概念近六年的持续探讨和完整运用。以往的文献编辑方式并没有连贯地体现马克思关于“资本一般”的创作过程,是造成“资本一般”概念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2.在《资本论》创作史的研究中,“资本一般”概念长期被当作是一个业已被扬弃的、不成熟的范畴

在与“资本一般’’概念相关且极其有限的学术探讨中,“资本一般”概念的不成熟性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共识,阻碍了研究者充分阐发这一概念的积极性。例如,东德学者容尼克尔和桑德尔在评论“1861--1863年手稿”时就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与逐步克服‘资本一般’的概念联结在一起的”,而“1861--1863年手稿”所呈现就是马克思如何通过回顾理论史“逐步克服‘资本一般’和资本的‘现实’运动之间的严格区分”。这种观点是基于经典教科书体系的合理推论,几乎成为理论界对“资本一般”概念的共识。基于上述推论,容尼克尔和桑德尔相信“资本一般”概念是马克思“根据认识论的考虑提出来的,即认为应把资本一般和资本的‘现实’严格区分开来……在资本的‘现实’运动中,资本的本质表现为相反的东西”。如果上述推论都成立的话,那么“资本一般”概念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个权宜之计;也就是说,一旦我们掌握了马克思更具唯物主义色彩的认识论方法(也就是《资本论》中所运用的方法),“资本一般”概念就不再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以往《资本论》创作史研究中对“资本一般”概念的矮化处理,导致大部分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资本一般”与《资本论》的逻辑关联,这是“资本一般”概念被忽视的另一个原因。

3。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一般”概念时所运用的叙述方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果单从“1857一1858年手稿”的内容来看,“资本一般”概念确实存在过于思辨的特点。在“1857—1858年手稿”第1I笔记本的第18页和第22—23页,马克思拟定了两个提纲。在这两个提纲里,马克思表达了用“一般性(或资本的一般概念)”、“特殊性”和“个别性(或资本作为货币)”三个环节来阐述资本理论的想法。这三个环节后来往往被用来分别对应《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三卷,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资本一般”概念通常被认为代表了资本的“一般性”环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释,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一系列命题。如果上述观点成立的话,那么“资本一般”概念严格来讲就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它以一种抽象的“一般性”作为资本理论的前提,却没有具体解释如何从社会生产过程中得出这种一般性。以“1857—1858年手稿”来理解“资本一般”概念的话,“资本一般”概念就难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得到理解,甚至会被当作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倒退。以往的哲学研究没有将“资本一般”概念视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造成“资本一般”概念被忽视的根本原因。

(二) “1861一1863年手稿”与“资本一般”概念的重新发现

近年来,随着MEGA2中“《资本论》及其手稿卷”全部出齐,以及“中文第二版《全集》”各卷的陆续出版,“资本一般”概念的研究迎来了新的转机。特别是“中文第二版《全集》”第32—37卷收录了“1861一1863年手稿”的全部内容,这是“1861--1863年手稿”首次大体按照原始顺序出现在中文读者面前。在新的编排方式中,“资本一般”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亲缘性充分地展现出来,使得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重新发现“资本一般”概念成为可能。

1.根据新文献可以发现,“资本一般”是马克思1857—1863年间政治经济学创作的一致主题,“1861--1863年手稿”23个笔记本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完成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解读往往是以“导言——序言——《资本论》”这样的文本序列而展开的,“资本一般”概念在这个序列中看起来无足轻重。重新编辑出版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有望改变这种判断,重新发现“资本一般”概念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从第一次提出“资本一般”概念开始,马克思自1857—1863年一直致力于完成对这一概念的完整阐述。“资本一般”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六册出版计划中第一册的第一篇,耗费了马克思大量的精力,1858--1863年间几乎所有的经济学草稿、提纲和索引都是围绕“资本一般”概念展开的。在与“资本一般”概念直接相关的众多手稿中,“1861--1863年手稿”是篇幅最长、结构最完整、阐述最充分的一部,马克思在这部手稿里完成了关于“资本一般”概念的大部分理论设计。可惜在编辑《资本论》第四卷和《资本论》第二稿时,马克思原有的叙述逻辑在肢解重构之后的文本中几乎无法辨认。MEGA2和“中文第二版《全集》”大体上按照原始顺序全文出版了“186l一1863年手稿”,恢复了马克思为这部手稿拟定的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章。资本一般”,并收录了马克思为完成“资本一般”理论而拟定的多个目录和提纲,为“资本一般”概念的重新发现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

2.“186l—1863年手稿”与《第一分册》在马克思的写作计划中是一部完整的著作,需要将这两部分结合起来一起看待才能呈现“资本一般”概念的整体结构

1858年,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曾说:“第一篇《资本一般》很可能一下子就占两个分册,因圈为我在定稿过程中发现,这里正是叙述政治经济学的最抽象的部分,写得过于简短,读者不易理解”,而且“这两个分册必须同时出版”。马克思后来只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分册》,而没有出版的第二分册实际上就是“1861--1863年手稿”。马克思十分重视“资本一般”理论的完整性,认为它“是叙述政治经济学的最抽象的部分,写得过于简短,读者不易理解”,而且它“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关于社会关系的重要观点”。这就意味着,马克思对自己此前关于社会关系的表述并不满意,而这部以“资本一般”为起点的著作包含着马克思从未公开表述过的理论成果。因此,对这一时期的文献进行研究时,应当将《第一分册》和“1861--1863年手稿”当作同一部著作的上下篇,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一般”概念的完整阐述。MEGA2和“中文第二版《全集》”对“186l一1863年手稿”的编辑充分呈现了这部手稿与《第一分册》之间的结构承续和理论关联,为“资本一般”概念的重新发现提供了详实的逻辑线索。

3.“1857—1858年手稿”中的相关论述相比,马克思在1858--1863年间所阐发和运用的“资本一般”概念有着鲜明的批判功能,是一个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概念

前文已经提到,以往理论界对于“资本一般”概念的研究主要依据“1857一1858年手稿”进行,因此往往采用“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的形式比附来推测“资本一般”概念的理论内涵。这样做的弊端十分明显,一方面,这种观点难以获得足够的文献支持,因此长久以来都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论共识;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人为地设定了“本质”和“现象”的对立,将“资本一般”概念设定为一个直接指认本质的、带有思辨哲学残余的独断论概念,制造了马克思思想水准的倒退。在“1857--1858年手稿”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关注到了“资本一般”概念与上述思辨三段论之间的差别,以及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概念的发展∞J。不过,由于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概念的完整论述是在《第一分册》和“186l一1863年手稿”当中完成的,以“1857—1858年手稿”为底本必然无法展现“资本一般”概念的真正内涵。恩格斯在《第一分册》的书评中写道,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个方法的制定……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由此可见,马克思在1858年之后再次使用“资本一般”概念时已经完成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并在《第一分册》和“1861-1863年手稿”的写作过程中将其确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MEGA2和“中文第二版《全集》”对“1861—1863年手稿”的编辑保留了马克思原始的叙述逻辑,能够更容易地识别出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具体细节,以及他如何用辩证法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的唯物主义批判,为“资本一般”概念的重新发现提供了新的解读思路。

从写作“1857--1858年手稿”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短短十年里,马克思用了六年的时间来打磨和完善自己的“资本一般”概念,如何评估“资本一般”概念的理论内涵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新文献的出现足以证明,仅仅从“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的思辨逻辑出发无法呈现“资本一般”概念的具体内涵,与此同时,仅仅根据“1857--1858年手稿”中的相关论述也不足以在理论上对“资本一般”概念进行准确的评价。在《第一分册》和“186l一1863年手稿”中,“资本一般”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MEGA2和“中文第二版《全集》”的出版实际上提出了一项崭新的理论任务,要准确地理解“资本一般”概念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地皿位,必须摆脱以往将“资本一般,,概念思辨化、抽象化的倾向。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统摄马克思1858--1863年间的相关手稿和著作,才能掌握这一概念的理论全貌。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