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庄图册》中园林意象与意境的艺术再现

时间:2018-11-06 编辑整理:庄乾梅,刘晓明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东庄图册》是明代画家沈周为吴宽庄园景色而作,东庄是江南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品茗雅集的处所。沈周用客观写实的手法,以诗情画意的笔触.向观者营造了一幅幅静谧、逸趣、文雅的意象。聚焦于《东庄图册》的绘本.从其园林环境的生态性,所蕴含的文化生态美、意境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园林绘画与文人园林的关系并倡导在继承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践行“城市山水画”与“山水城市”的融合。创造宜居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风景园林:东庄:生态性:文化生态美:意境:城市山水画

当下中国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由此而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已经上升为国家意识的层面。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要“守得住文脉,记得住乡愁”。就目前城市园林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亟待解决的途径。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的生态环境、生态美学、意境营造等,对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无疑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目前,古典园林生态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建筑、哲学、美学等领域。在绘画方面,且多集中于画论的相关思想研究中,如李廷廷的《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中所蕴合的生态美学意识》、滕志朋的《生态美学视域中的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曾繁仁的《试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等。

明中叶政治趋于开明,江南经济繁荣,市井文化兴起,以园林为题材的山水画和造园之风盛行,众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造园之中,他们以不同的载体来传达自己对当下的心境。沈周《东庄图册》乃文人园林绘画的传世之作,对其研究众多,大部分集中于对绘画本体语言及“画意入园”的研究中,如于洋的《实景与真境:沈周东庄图册与吴门文人园林绘画研究方法论刍议》、赵煜的《论沈周东庄图册的客观性与纯美之风》、吴雪杉的《城市与山林——沈周东庄图及其图像传统》、郭明友的《明代吴宽东庄园林景境图考》等,而对其宜居的生态环境及文化生态美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东庄图册》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其生态环境、文化生态美、意境等方面,力图深入揭示山水画与文人造园的本体性关系,并倡导在继承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践行“城市山水画”与“山水城市”的融合。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在面对全球环境危机的形势下,对生态学的研究和关注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虽然在我国古代文学里没有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的概念,但在古人的思想意识形态里却一直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如道教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佛教的“须弥纳芥子”,儒教的“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足矣说明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统领地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园林艺术中,其决定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和“借景”为主的造园理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诗画的艺术,以自然为体,在浓缩、模拟山水的过程中,协调各要素共建宜居的文人园林,营造情境交融、物我两忘的意境,以言胸中之志。江南因其地理优势和文风浓郁而成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之冠,这些园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知,寄托了文人雅士的生态审美情怀,更营造了适合时代需求的生态环境。如苏卅11I,3东庄、太平山庄、拙政园、留园,扬州的影园、个园,无锡的寄畅园等。

2《东庄图册》中宜居的生态环境

沈周在《东庄图册》中以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详细地描绘了21处庄园的景致,用诗性的语言剖析了园主倾心自然、追求纯真的精神世界,向观者呈现了中国古典的宜居环境——宜体、宜心、宜神,使社会秩序建构与自然环境合一.在环境建构中彰显自己的心性追求。

2.1规划选址

·杨筠松所著《八宅明镜》云:“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计成《园;台·相地》言:“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工之事……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这都足以说明了造园相地之要务需顺应自然,选择宜居的生态环境。

东庄乃吴宽父辈留下的基业,位于苏州相门与葑门之间的城墙脚下,从《东庄图册》及李东阳的《东庄记》可知其地貌特征:地势平坦、岗阜为主、溪河纵横、草木繁盛、一片乡野境域。虽处闹市之中,因其位置幽偏,邻虽近俗,门掩无哗,无须大兴土木。略加构筑便把诗意的画境引入园景之中,以言园主的精神追求。如《竹田》(图1)一帖中,一条烟波曲折幽远,一侧是峰峦叠嶂的群山,另一侧是幽静雅致的竹林茅舍,画者用平远的艺术手法,圆润苍厚的笔墨描绘江南山水的自然景致,以枯笔焦墨恣意点出树木的形体,“借”以远处的青山传达意境的旷远,强化空间纵深感,把人引向“选”“淡”的境界,迎合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

2.2理水

堪舆里讲“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园冶-相地》中说:“I-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故此可见在构园时理水是至关重要的一大因素,既要查看水源,又要疏导水的出路。

古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地下水位较浅,东庄地处葑门天赐庄东南内城河,十全街西溪与平江河交汇处,三面环水。李东阳《东庄记》日:

“苏之地多水,葑门之内,吴翁之东庄在焉。菱濠汇其东,西溪带其西,两港旁达,皆可舟而至也……”。园中除《朱樱径》《耕息轩》《续古堂》《拙修庵》4帖没有水景外,其余17帖皆以山水为骨干构成图画,由此可知,园内水塘棋布、河道纵横、有聚有散、曲折自然,使全园处于“活水”的生态循环系统中,此乃天然湿地。园中水体、水质澄清,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涵养蓄排。结合地势、植物等元素营造小气候,减缓夏季酷热。驳岸一般采用自然植被护堤,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良性的栖息地,如《西溪》(图2)一帖中,一条溪水犹如白练,一张一弛、蜿蜒曲折探向远方,在空间上层层渐进,与周边的断桥、茅舍、竹林、岸矶等形成虚实相间的意境,营造幽远、恬淡的审美趣味。

画中山水骨干主要以岗阜为主,支陇勾连,水系萦绕,随势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辟出多个景区,分割全园空间,理之精微,构筑大观,如《北港》《全真馆》《艇子浜》等。笔者用笔圆润苍厚,形重意远,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既不乏文人之意趣,也不失隐士之文秀。

2.3植物

《周易阴阳宅·树木吉凶》中云:“山谷风重,亦非得林障,不足以御寒气。故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发旺,树木败则宅必衰落。苟不栽植树木,如人无衣,乌无毛,岂能保温暖而久安长处乎”。由此可知植被的繁茂程度对于构园择址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基址的生态环境,还被赋予人格化的艺术。

 

《东庄图册》中有近一半多的册页是以植物为主题,画中植被旺盛,乔灌木、水生植物等品种多样,配置层次分明,合时间、季相、气候等元素,收四时之烂漫,这足矣说明庄园生态环境极佳。如河岸多植杨柳、芦苇、竹林等耐湿性植被护提;结合岗阜地势,种植根系发达、耐贫瘠的植物,如松柏、蜡梅等;在池泽、河溪中多植菖蒲、芙蕖、水菱等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护养水生动物,如《北港》[91(图3)一帖中河水开合有度,湍流港中,荷花卓然挺立,岸边汀石散落,菖蒲丛生,香溢港阜,远处山坡上随势栽植大量的乔灌木,一派生态盎然的田园野逸之景,蕴含了园主清雅、淡泊、恬静的精神世界;园中大面积的稻田、果园、桑园、樱桃园等农业园区,既为园主提供了生活资料,又营造一片片田园景区。如《稻畦》(图4)一帧中,采用特写式的镜头描写秋后稻田丰收的场景,真实贴切地表现出江南鱼塘农家的自然纯粹美;在树种的选择上遵循乡土植被为主,古树保护的原则,减少管理成本,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2.4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依附自然,选址上因地制宜,讲究“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与天地共融共生,相映成趣。东庄面积约60余亩f约4hm2),整体地貌自然野逸,园中建筑密度小,布局因势随形,风格简洁质朴,体量小而灵巧,色彩浅绛,功能多样,就地取材,生态环保,譬如《东城》《拙修庵》《麦山》《菜畦》《耕息轩》【101(图5)等几帖中茅屋草舍、青瓦木楹。园中亭、轩、庵、堂等建筑随境而生,布局灵活、藏露旷奥、疏密得宜、意趣横生。建筑内外空间互融,敛自然景致隐现于草木竹林之中,体现“物我相融”的境界。

 

3《东庄图册》中的虚实相生

3.1林泉之心:《东庄图册》的“景”与“境”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日:“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乌鸣依约在耳,山光水色幌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在他看来,“林泉”之要义在于强调直面自然与超脱凡俗的情怀,提出山水画家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造一种自足的审美境界,塑造一种可游、可居的幻意境,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借此产生意境之美。从唐代王维开创文人山水画起,中国山水画就确立了其基本色调,只是后世在品读历代山水名画时习惯于研究画面的笔墨、构图及画意而淡忘其图画内容的真实性。

第一,画作蓝本的客观性。《东庄图册》准确地再现了庄园的自然景致,与李东阳《东庄记》的记载相吻合,从局部看,图册中所描绘的建筑、水体、岗阜等空间关系也基本符合实景的尺度。如《振衣岗》《鹤洞》《麦山》三帖中的假山并没有采用写意的手法来凸显山势的高大和险峻。另外在《凌濠》《北港》《西溪》等几帖中,也未采用抒情的手法把水景处理得浩渺远大,而是着眼于细节,精致地刻画了涓涓细流、蜿蜒的河道、稀疏的莲藕,自然再现了静谧的田园气息。此外,画中所表现的竹木丘壑、清溪河池、厅堂轩榭、小桥扁舟等物象毫无前人之概念化的印记,使东庄之景鲜活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给人一种理智澄澈、素雅冷静之感。

第二,画作明旨的真实’。《东庄图册》是沈周应吴宽的请求,绘制庄园以慰藉念乡之情。据此,沈周应是依照东庄实景客观描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创作。

第三,实景与意境的圆融。南朝谢赫主张:“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辟,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即如何表现“景”与“境”的关系。《东庄图册》的绘画内容有着明确的真景指向,而意境的营造却赋予了该画册极富魅力的格趣。沈周以诗画的笔触,将立意中的几个片段呈现出来:吴宽在家园问的身影,东庄丰收富庶的场景,清池芙蕖的隐喻,悬挂父亲画像的高堂,观鱼知乐的用典等,如同一首首无声的诗篇,将对挚友的思念和慰藉融入其中。如《鹤洞》(图6)一帖中山峦耸立,陂陀起伏,山体浑厚,笔墨粗狂圆润,运用阔笔披麻皴理出山峦的形体和空间层次,山下一涧,洞前柴门篱笆,仙鹤悠然恣意,近处一条小溪萦回流过,岸边小树杂卉盎然生机。此处景致虽着意于鹤洞与周边的关系,但实乃表达园主“不受尘埃半点侵”的高洁雅逸,可谓意境深远,物我相融。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在意境的追求上皆是写山水之形,以形媚道。由此看来,一幅经典传世的园林绘画,应在笔墨境界与园林造境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3.2异曲同工:《东庄图册》的绘画意境展现7明代文人的宜居理想

3.2.1诗画的栖息地

“画”与“园”的关系一直是园林史研究领域争热的话题,“以画入园,因画成景”映射着时代的生活气息,蕴含着“神韵”和“意趣”,凸显着园主的个性和宜居理想,可谓“景面文心”“物我交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31。明代中后期造园风气盛行,许多画家不仅是江南文坛的主力军,更是园林的建造者、使用者、描绘者,固此绘画的位置经营和意境直接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宜居理想。这一时期文人园林绘画题材更加凸显个『生和情趣,通过可游、可居、可望等园林功能,突显文人闲云野鹤之志,反映园林使用者的文人情趣。在创作思想上以中和之美为依托,将画家对自然的意境诗化成具有浓郁田园情趣的山水真景。

别号图1中阐释了人的个性追求与其园居的意境共融,通过图中山水园林的布局经营来体现园主的个性和情趣。《东庄图册》是沈周运用绘画语言的形式,把小桥流水、竹林茅舍、农田垂钓、松壑岗阜等自然景致营造成一幅幅诗情浓郁的山水图画,但其实质是传达了园主追求自然、质朴的田园格调,探求自然之“道”“真”,正如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山川以形媚道,乃知画理精微”。这类园林题材绘画在明中后期尤为之多,如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册》、唐寅的《事茗图》卷、仇英的《沧溪图》卷、文伯仁的《南塘草堂图卷》等

3.2.2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态美

明代中后期文人因仕途之阻,不得不另辟人生出路,进而藉此蹊径,重新确认个人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抗拒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用“闲雅”来对抗“喧嚣”。建构闲情雅致的生活文化。通过城市园林来寄寓情感,探寻桃源“中隐”的理想。绘画亦如此,如沈周的《东庄图册》、唐寅的《江南农事图》、文徵明的《桃源问津图》,这些绘画大都描绘了自然恬静的田园生活,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与此同时,将自然的纯真实景和生态美学思想带入社会文化之中,作为文人雅士的最高审美境界。

沈周在绘画中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理贯穿于创作的始终,以艺术的手法将庄园中诸要素融入自然之道,绘成21幅优美的画卷,用一花一叶去揭示宇宙的真谛,这种生态美学的思想渗透于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引领明代文人对宜居生活的至高精神追求,成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独特的艺术气象。如《耕读图》既是对农耕生活的写照,也是人、畜、自然的同生共运。在空间营造上遵循气韵生动,万物并做的生态哲理,创造曲径通幽、柳喑花明的境域,使游者感受移步异景、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和生态美学的内涵。

东庄在其构园规划布局中遵循自然之道,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只是稍做修正,可谓天然生态庄园。画面中极尽展示了田园景物的自然美,将普通至极的山野生活表现得高雅脱俗。有风儿轻拂荷叶的婀娜身姿,有微黄的大片稻田,有知鱼之乐的愉悦,无论是朴拙的亭,还是幽远的水,那种田园自然之美沁人心扉,无不寄托着画家和园主追求平淡质朴的素雅之美,如《桑洲》《曲池》2帖。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物质感官层次上的场所,更是儒释道文化的物化载体。文人雅士以不同的媒介来表现自己当下的心境。

4《东庄图册》的借鉴价值

《东庄图册》是以文人园林为题材的山水画册,绘制的是文人营造的城市山林,是自然的人化,是文人逍遥林下的住所。此画册与东庄折射了明中期江南的社会环境,二者在立意和创作手法上融会贯通。它们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是当时的文人雅±(精英人物)寄居城市心念自然的精神场所,二者的互融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城市园林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价值。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高速的工业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极大破坏,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的理念,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建筑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并以此作为21世纪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加以积极倡导。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协调“城市山水画”和“山水城市”的关系呢?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大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而空,缺乏自然神韵,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干孔一面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研今必习古,人们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对其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宜居的生态环境、生态美学、意境营造等,对现代城市园林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审美化的存在,它是一门诗画的艺术,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和发掘园林与绘画的关系,解决当下城市景观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创建美丽生态家园。

与此同时,这也就要求“城市山水画”更加主动地发挥其时代的精神功能,以生态美学的审美视角来关注当下的文化生活,描绘山水城市,注入时代的精神,蕴含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时代的个性,开创一种现代山水画的新风格,与山水城市的理念圆融共舞,共同营造一个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绿地充足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构建山水城市中,我们应继承传统造园之精华,采用现代艺术手法及价值观去审视当下的城市园林景观,结合生态科技展现生态文明,实现与自然的共生。

5结语

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一直是美术史与园林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二者在艺术境界和创作理法上融会贯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语言,以各自的载体来呈现时代的文化内涵。沈周的《东庄图册》在时代的坐标中,无论是从中国山水画的题材内容,还是文人园林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个新起点。明中后期文人园林题材绘画达到历史的顶峰,园林绘画在位置经营及主观情感的表达上更加凸显了文人园林的个I生。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当代艺术家和风景园林师去关注、深思的,在面对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的今天,在继承传统古典园林精华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践行“城市山水画”和“山水城市”融合的理念显得尤为迫切。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