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时间:2018-10-17 编辑整理:王旭 陈蓉 李明宝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本文以2008~2016年全国30个区域的面板数据为依据,结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进一步对影响区域经济的科技创新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以创新理论产出、财政教育投入和科技创新人才投入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以财政科技投入和技术市场产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影响效果微弱。最后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人才投入创新理论产出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创新产业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78年=100)达到3217.6。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受到自然、政策等发展条件的制约,还受到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发展因素的制约,但目前我国总体区域经济增速还是稳中向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流的推动下,区域经济关系形成因地域上的连接或发展上的合作而产生的经济互补关系,也形成因同类经济体系的遏制或相似发展互相竞争而引发的经济竞争关系。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联合或区际利益冲突,都成为了区域经济关系中的常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明确指出,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

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性减速的新常态,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能够研发并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节能减排,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现代社会中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对其它产品的需求,从而对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但不切合自身区域发展状况盲目追求科技创新,创新和区域产业转型结合不紧密,投入大于产出,可能对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都有巨大的风险,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并无益处。

1文献回顾

创新的目的在于形成发展优势,而发展优势最终要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区域经济作为区域发展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同样体现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和潜在能力。实际上在过去传统考量区域经济影响因素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并不位于首要地位,但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推广,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成为主要动力的内涵发展、集约发展,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影响新时代区域经济的重要因素。

关于科技创新及其相关因素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Perroux(1955)首次提出非均衡增长观点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具有“支配单位”和“创新”的特征,它能形成一定势力范围的“经济空间”,对周围地区发生支配作用,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其他经济单位施加影响,迫使其产生相应的变化。DavidVGibson(2011)在研究以葡萄牙为例的投资创新实现全球竞争力中指出,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区域的竞争力不仅要求区域经济中存在创新,而且还需要有效的机制将这些发达的创新从研究实验室转移到市场上。金融危机促使各国政府认可已被证明成功的有助于区域复原力的创新项目(ChristianeGebhardt,2012),作为全新的纲领性新项目,必须要发展从科技创新到经济成功的市场战略,保障区域联盟的产品发展。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侧面研究涉及到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的有关问题。王海鹏等(2005)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中国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唐德祥(2008)提出“科技创新是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实证支持证据。李琳(2013)论证了“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有支撑作用,区域经济对科技创新有带动作用”的双向促进作用。崔庆安(2018)指出金融深化在空间上有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起到了一种促进作用,而金融深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会产生抑制作用。

可以看出,学术界对科技进步、区域创新及区域经济做了相当丰富的研究,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仍较少,考虑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研究更为少见;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度量、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还不够深入和细致。

2模型构建

.1变量选择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个模型,更全面、客观地研究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在归纳众多相关学者关于影响区域经济的因素后,本文结合科技创新从投入到产出过程的量化因素,选择下列变量。

(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GRP)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潜力的标志。实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测算方法尚有争议,本文仅选用地区生产总值模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单位:亿元。

(2) 科技创新人才投入(STG)

科技创新人才是实际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的科技与创新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选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表示,单位:万人。

(3) 财政教育投入(EF)

财政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是科技创新的前提,主要选取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来反映各区域财政教育投入情况表示,单位:亿元。

(4) 财政科技投入(SF)

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投入的砥柱,主要选取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来反映各区域财政科技投入情况表示,单位:亿元。

(5) 创新理论产出(LPA)

选取国内专利申请量来反映各区域科技创新理论产出水平,考虑到影响专利申请活动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国内专利申请实际受理量取对数以减轻异方差,单位:项。

(6) 技术市场产出(TMT)

运用技术市场成交额来衡量技术市场创新产出水平,单位: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收集数据的显示,技术市场成交额虽然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极不稳定,历年来各个省份技术市场成交额变化波动极大,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方向目前难以预估。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如表1。

 

本文数据为2008~2016年中国大陆的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源自2008~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公报等。

.2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数据虚假回归或伪回归,检验数据平稳性,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主要参考LLC、IPS、ADF、PP检验,根据Eviews8.0软件检验结果,水平检验各变量均存在检验结果P值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数据非平稳;一阶差分检验所有变量的检验结果P值均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数据平稳,所有数据呈一阶单整,回归具有有效性,见表2。

 

.3协整检验

满足协整检验的意义在于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期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由上述单位根检验中已知变量间是同阶单整,建立在Engle和Granger基础上的Pedroni检验结果存在P值大于0.05;Kao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协整检验未通过,但本文所选变量检验均为一阶单整,可以认为各变量间存在长期关系,直接对变量全取对数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4模型设定

假设建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即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相关,故设定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

首先假设:

H1∶β1=β2=…=βN

H2∶α1=α2=…=αN

β1=β2=…=βN

通过模型回归计算,构建变参数模型得到残差平方和S1=0.120547;变截距模型得到残差平方和S2=0.674546;不变参数模型得到残差平方和S3=17.61475。

 

各区域对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的偏差(反映各截距面个体对总体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ui:随机误差项;i:截面成员;t:截面时间。

3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经软件运算构建出本文所使用的模型:

 

其中,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程度最高的是系数为0.854773的创新理论产出,结果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近年来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保持持续快速上涨,2017年,欧洲专利局收到中国递交的专利申请数量高达8330项,比前一年增长16.6%,中国首次取代瑞士成为欧洲专利局前五大申请国家之一。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政府及民间群体等共同致力于发明专利,专利申请数量越多,表示一个社会的创新理论产出越高,社会就越有活力。创新理论产出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能直接体现出科研人才为区域经济所做的科研贡献情况,系数数值最大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以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为代表的创新理论产出依赖程度最高。

其次是系数为0.460308的财政教育投入和系数为0.311923的科技创新人才投入,结果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一般用于教育事业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以及相关的建设经费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需的费用,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直接影响到各级政府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科技创新人才的投入会导致区域经济发生正向转变,同时也会加大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创新人才的依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驱动经济活动的人才资源可替代性能较差,需要上升性人才结构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也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与地方财政教育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人才投入水平的增长是不可分的。

影响程度最低的是系数为0.088334的财政科技投入和系数为0.019665的技术市场产出,结果同样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一般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为支持科技活动而进行的经费支出,随着对科技重视程度的提高,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支出的相对量却不足,每年投入的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与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均值实际比例约为7∶1。需经过技术市场认定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在京津冀等区域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加速增长,但在部分区域波动幅度大,且作为创新因素对区域经济影响比较单一,所以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水平和技术市场产出水平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并未能作为强依赖性的科技创新因素对区域经济产生显著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30个区域对平均经济发展水平的偏差情况,即在科技创新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情况。从结果来看,共有17个城市的估计值为正,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这些城市大多数分布在沿海地区及东部基础设施健全的区域;其余13个城市估计值为负,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及基础设施较弱的区域。这也证明了地理区位和基础设施差异是导致经济差异的客观因素(覃成林,2013)。需要注意的是,科技创新能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依赖一定的区域经济基础,中西部地区无论在自然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区位上都不敌沿海地带,并且随着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人流、物流、信息流传输大大加快,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平衡增长任重道远。

4结论及启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决定区域发展形式的时代已逐步被取代,科技创新能力将成为新的影响区域经济的核心要素。

本文通过面板模型计量结果得知:创新理论产出、财政教育投入和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财政科技投入和技术市场产出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正向影响程度较弱。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持系统

科技创新人才投入是实现科技创新改变区域经济的原始动力,也是保障科技创新技术不断进步的必要前提,基础研究经费的不足进一步恶化了部分地区科技人才流失情况。各级政府不能盲目追求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现阶段评价结论的应用应以引导性为主。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采取多种扶持方式增加有助于科技创新的经济投入,着重保障基础研究经费流向第二、三产业的创新项目。改革传统教育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坚持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顺应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搭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平台,加强人才的继续教育,高度重视人才的知识更新,提高区域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进而从根本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建立科技创新的主体支持系统

科技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过程,所以必须严格把控创新产业化的过程,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严格设限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门槛,表彰和奖励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制定多样化政策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生产规模自主研发新工艺技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对应用创新技术的商业公司或组织机构予以税收优惠或资金奖励。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激活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潜力,增强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鼓励各地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培育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3) 建立科技创新的市场支持系统

科技创新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在国家双创政策的引导下,对偏差值为正的区域进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利用优越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发展空间,以高校为中心建立创新基地,联合具有能直接应用新技术到生产实践的企业,将具有研发能力的知识型组织以及寻找新技术的公司聚集在一起。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完善技术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对偏差值为负的区域加速构建创新创业园区,集聚区域创新创业资源,鼓励区域共享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使R&D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培育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结合自身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发展制药、生态、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淘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低效益产业,展开区域间的科技创新协作网络,逐渐优化各区域创新协调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发展程度高区域的辐射带头作用,平衡各区域自发经济偏差,实现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