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语境下的工业遗产社区化改造

时间:2018-10-10 编辑整理:郝靖欣 许文杰 来源:早发表网

要: 后工业时代的社会逐渐被消费所主宰,城市和空间也成为消费的对象,工业遗产亦借助特定的 文化氛围而被符号化为一种消费空间,商业资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此,探讨了在商业资本参与工 业遗产改造的情况下,通过将社区商业与公共活动营建和工业遗产空间环境改造相结合,利用社区消费弱化 资本对建筑的控制,利用社区公众力量加强对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监督,在满足消费文化差异性体验的同时避 免工业遗产的过度商业化,建立长久有效地保持工业遗产生命力的新模式。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工业遗产; 社区; 符号

1 消费型社会的文化与空间

1.1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使人类社会基 本克服了过去物资缺乏的状况,进入到产品相对富 余的阶段,在此基础上,社会逐步由生产型向消费型 社会转变,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开始影响社会 运转:在现代信息与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大众的消费 欲空前增长,并期望通过特定的消费活动来表达自 身进入某种社会关系的愿望和可能。

消费型社会中一切可以用来体现各种结构关系 的符号都可以被用来消费,文化成为消费社会本身 的要素。 audrillard 曾在《消费社会》中指出:人 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即使用价值),而是把物 (广义的角度)用来当做能够突出自身的符号,来体现自身的社会关系。 在消费文化中,由各种抽象的 和具象的符号所组成生活方式可以成为消费的对 象,而大众通过对文化的消费,表达自身对社会角色 的诉求。 比如咖啡消费文化,设计精美的杯具、馥郁 的香气、特定风格的店面装饰、繁琐的操作流程以及 种种不可言说的“神秘”研磨萃取工艺共同打造出 一种让大众目眩神迷的消费概念,引导的是一种时 尚小资的生活方式。

1.2 空间的消费向转型

astells 认为空间是物质产物,而社会关系赋予 空间形式、功能和社会意义,因此城市空间是“社会 的表现”。 一般的认知中,城市空间是作为容纳 生产和生活的容器而存在的,而消费社会则打破了 这一认知。 旅游业的兴起、文化艺术空间的发展、城 市休闲场所的普及使人们认识到空间本身也能够提 供愉悦、惊奇等体验,空间得以超脱原本的使用价 值,以其区位、环境、符号、形象、体验及带来的品味、 身份意义获得社会消费的认可,进入流通消费的领 域。 当空间中的生产成为空间的生产,新的城市空 间由此产生,并为历史遗产的空间改造提供新的可 能性。

2 消费文化下的工业遗产

工业革命奠定了现今多数工业城市空间的基本 格局,城市空间围绕工业厂房组织工人的居住及服 务区。 随着城市发展中心的迁移与经济结构的变 化,工业区的迁移和衰落在城市中遗留了大量老旧 破败的工业厂房以及构筑物,成为城市空间生产与 再生的难题。 而随着消费型社会的确立,媒体和文 化资本对城市空间的再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 过程被 Featherstone 称为后现代化的过程 。 以纽 约 SOHO 区为例(图 1),老旧的工业区在战后以低 廉的租金吸引了艺术家的到来,而艺术氛围则吸引 了新的中产阶级在此聚集,当新兴的群体开始将生 活方式与艺术相连接,SOHO 区的空间本身成为了 吸引资本的符号,社会大众、市政机关、商业资本利 用这里的城市空间开始编织新的社会关系,艺术在 这里不再是过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成 为了普罗大众狂欢的对象,尽管此后资本的逐利性 将艺术家从这里驱逐,但是老工业区的空间改造已 经完成,新的消费范本已经建立,全球化的影响将工 业艺术的符号销往全球各地,同时也为工业遗产的 再利用打开新的局面。

 

当前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实质是空间的再生产,将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 值作为商品投入到消费市场中,区位、空间、表皮作 为符号组成空间语汇,讲述着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异 的故事,现实转化为碎片化的影像,在蒙太奇式的时 空转换中给予人非凡的感官体验。 上海 1933 老场 坊(图 2) 原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岁月的变迁冲 淡了人们对它过去血腥功能的记忆,代之以悠远 时光带来的神秘感与历史感;穿插的厚重体块,过 去是结构功能的体现,如今是现代建筑形式语言 的拼贴;粗糙的混凝土表皮,过去是建造预算的限 制,如今是粗野主义的代名词;深邃幽暗的光影效 果,过去是建筑体块穿插无心之举,如今则是艺术 家与摄影师追捧的神秘启示;过去牲畜蹒跚挤向 生命终点的牛道,如今在各方游客的脚下成为承 载历史叙事的阶梯。 各路艺术家、消费者将光临 老场坊视作自身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空间、 内容的消费获得对自身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认 同,并将其作为有品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由此, 再生的历史空间参与到消费社会中消费符号的构 建,并最终有力地推动了消费循环。

 

3 工业遗产过度消费带来的困境及出路

在强势的消费文化中,卖家对利润的追求和买 家对感官刺激的追求都使快餐式消费受到追捧,意 义的表面化和碎片化使可规模化复制的模式成为市 场的主导,尽管追求原创和深度的艺术褪去了过去 傲慢的外衣,变得容易被大众所触及,却也在工业化 复制的面前不得不向庸俗和浅薄妥协。 过度的商业 开发,一方面使追求艺术性和原创性的店铺、艺术从 业者们无法担负日益高涨的租金而离开,降低了空 间的活力;另一方面艳丽杂乱的商业招贴、五花八门 的商业活动使它们与普通的商业空间别无二致,最 终成为社会快餐式消费的一个节点。 在当前的环境 下,纽约 SOHO 区、北京 798、上海田子坊等工业遗 产区都面临着这一严峻的问题。

面对这一困境,社会学者与建筑师、规划师们讨论了多种方案来解决对工业遗产的过度商业化开 发,包括在历史场景保留的基础上整合工业遗产资 源进行旅游开发(图 3),或借助艺术创意产业来保 证工业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图 4),或通过政府 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来保证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以 及引入社会力量来监督工业遗产的长久运作。 同时,随着近年来商品房越来越成为最大宗的消费 商品,工业遗产如何与居住社区相结合,构建新的城 市空间与社区关系,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4 从城市到社区:消费符号与社区文化

在过去十几年里,交通技术的长足发展拉大了 城市的尺度,当过去 3 km 半径的城市范围十数倍地 扩展,街道、住区的尺度也相应放大。 新建的住宅小 区通过围墙、绿篱与城市划出泾渭分明的界线,在通 过各种符号传递其代表的“高级”生活方式的同时 对城市交通、商业流动造成阻碍。 面对居民对于多 样化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必然促使开发商和城市管 理者们迫切寻找能够提升社区吸引力的要素,以使 社区能够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4.1 从城市空间到社区空间

Jacobs 通过对城市的研究提出激发街道与社区 活力的四个条件:功能的多样性、短而易拐弯的街 道、适当存在的老建筑以及足够高的人流密度。 这些条件是社区能够产生多样性的基础,社区多样 性则能够提供社区人群以归属感,并使社区保持长 久而新鲜的生命力。 在当前城市的大规模工业用地更新中,适当地保存地块中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 价值的工业遗产,能够有效地达成这些条件。

天津万科水晶城(图 5)保留了原厂址中的水 塔,在入口形成了明确的标志性,通过一条完整保留 下来的带有旧枕木的铁轨导向由原吊装车间改造而 成的会所,喧嚣的城市空间与安定的社区空间通过 这条历史的走廊相勾连,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时空 在此交错,理性、质朴的绿化景观与道路铺装烘托出 有格调的社区氛围,从而吸引城市与社区内部人流 的交换。 由此,社区与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将外部 城市空间引入到社区内部,担负了一部分城市的公 园、商业功能,作为城市单元的一部分参与到城市的 事务中,在城市和社区之间,营造出一个多层次的过 渡空间,既满足社区居民的私密要求,又提供了城市 所需要的公共开发空间,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环 境之中。

 

4.2 从消费符号到社区文化

正如 Bowm 所说,进入消费社会后,传统的城市 公共空间逐渐为消费场所代替,纯粹的公共场所似 乎需要披上“文化”的外衣进入商业运作领域,才能 获得生命的延续和再生。 当住宅成为商品之后, 立面符号、社区文化成为开发商以划分社会阶层为 幌子招揽业主的手段。 但这种手段又因过于直白而 浅薄逐渐被舍弃,无论是开发商还是社区业主,都需 要另外一套有深度的、有个性的文化符号,来满足自 身的需求。

在当前利用工业用地进行的新社区营建中,地 块中保存下来的工业建筑,天然附带了场所的历史 信息,并为城市中大多数居民所熟知。 高炉、厂房、 铁轨、吊车这些物化符号成为构成社会历史文化的 工业元素,让充满历史感的场所与空间、新建的时尚 社区之间形成时空的碰撞,依托于工业空间建立的 休闲方式以其独特的空间体验对各方潜在的业主提 供了足够的文化吸引力。

无锡绿地西水东在原无锡市“一棉”“四棉”、天 元麻纺厂地块进行开发,利用保留的办公大楼、仓库车间、食堂、锅炉房等建筑空间,打造了一条兼具时 尚感与历史感的商业步行街。 在媒体与开发商的包 装下,对普通的工业厂房进行了意义的提炼与转化, 社区被冠以“百年民族工商繁华兴盛地”的名号,以 民族工商业为符号投入消费市场并为社会所接受, 成为商业与文化运作双赢的案例。 对于社区居民来 说,构建了业主的社区荣誉感,有利于业主以主人翁 的精神参与到社区和历史遗产的更新维护中;对于 城市人群来说,在城市公共生活中近距离接触工业 遗产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工业遗产的认 知,有助于唤醒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集体潜意识, 促进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5 工业遗产社区化改造的措施及展望

工业遗产的社区化改造,其本质是通过将工业 遗产作为社区的附加符号,为社区居民和城市人群 提供有特色的消费体验与情感,在人与空间的互动 中,引入社区居民这一要素对工业遗产的空间加以 监管和维护,将过去由商业资本与政府主导的建筑 更新维护还给使用者,在其商业价值之外附带社会 属性,通过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对遗产的长久维 护进行监管,从而保证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不 被过度消费。 要达成这点,就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5.1 构建差异化的空间体验

工业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吸引社会大众的一种文 化符号,在于它独特的语境。 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 巨大空间、功能化的建筑形式以及不加以修饰的表 皮都构成工业文化的审美语言,空间的消费本质上 也是对这些前时代空间的体验。 因此,维持这种空 间特色,不被商业资本所破坏,是工业遗产改造中的 首要原则。

在与社区结合的过程中,旧建筑改造的成本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住宅的销售所负担,达到成本与 利润之间相对的平衡。 工业建筑作为社区辅助用房 进行改造时,社区运动、社区集会以及教育培训等活 动对空间的要求相对灵活,能够不过度破坏原有的 空间格局,保证了工业遗产的空间体验。 另外现在 许多艺术工作室、培训教育机构、文化创意工作室也 常常驻扎于社区配套用房中,帮助形成社区良好的 艺术文化氛围,达成良好的功能循环。

广州港码头区内二大半仓(图 6)较好地体现了 这种改造模式,通过钢结构和玻璃隔断的再分割,将 原来的日式仓库改造为社区体育馆,整个空间似分 实合,保留仓储建筑原有大空间格局的同时,又符合 新的使用功能对空间的要求,密集的前来锻炼和时尚消费的人群则保证了建筑的生命得以延续,从而 成为广州新的社区地标。

 

5.2 提炼文化符号

信息社会的技术发展使得一切物质都可以被数 字化描绘,从而被大规模复制。 这种复制既有助于 一种文化的传播,又很容易加速一种文化的消亡。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人群注意并给予感官刺 激,是消费社会中任何一种流行文化都必须面对的 难题。

对于商品社区来说,工业遗产及其代表的工业文 化可以解决同质化的住宅符号无法唤起人们消费激 情的难题。 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工业遗产抽象提炼 成的文化符号可以快速地通过微信、微博、平媒、电视 广播系统传播,精简的符号勾勒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 生活方式,吸引人们前往一探究竟。 这一符号系统可 以是具有含义的项目名称如天津万科水晶城指涉原 玻璃厂,暗示了地块的历史沿革;可以是具有时代特 征的符号,如北京 798 工业区中随处可见的红色标 志;也可以是具有特色空间的代表场景,如上海 1933 老场坊中被人所追捧的牛道(图 2)。

5.3 建立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

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依赖于商业资本的参与 ,但 为了对抗过度商业化,必须引入额外的监管力量。 着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的力量对历史遗产的保 护越来越重要。 “城市遗产保护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工 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民众意识的觉醒⋯⋯有了一 致的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有效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城市遗产保护的具体工 作才能全面、顺利的展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公众参与的渠道得到了多维的拓展。

5.3.1 建立工业遗产保护相关的社会机构

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建立各社区专门的工业遗 产名录,对工业遗产的状态进行实时追踪,为政府、 开发商、物业管理和社区业主提供决策的依据。 美国波特兰为例,当地有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及 相关委员会如邻里协会、地区协会、波特兰体育运动 局等 15 个对历史建筑再利用有兴趣的团队。 而中国目前社会机构还没有美国这么发达,目前主要 通过大学教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组织来进行相关 工作,民间团体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热情高但 缺乏专业能力与影响力,在今后的保护进程中,是值 得进行扶持的对象。

5.3.2 通过网络时代自媒体建立虚拟社区

信息时代传播网络的扁平化大大改变了以往的 广告宣传模式,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又是 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人们更易于接受点对点传 播的信息。 举例来说,电视台播放千遍的广告可能 不如微信朋友圈的一句推荐有用。 对于站在消费前 沿的文化来说更是如此,通过对信息前沿的把控,建 立微信公众号、定时举办活动,鼓励业主与前来活动 的城市人群发布微信、微博等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工 业遗产的曝光度,强化代表时尚的工业文化的符号 形象,保证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的活力。

5.3.3 遗产宣教与社区日常生活相结合

国外对遗产的重视来源于西方砖石建筑易保存 和建筑崇拜的文化特质,并通过系统而基础性的文 化教育加以强化。 许多欧美城市会定期举办各种免 费开放性的活动进行遗产文化的普及,使遗产文化 深入人心。 如德国每年 9 月在全国范围开展“文物 开放日”活动,向观众展示和宣传历史建筑保护的 理念和做法;法国发起的欧洲遗产日每年都向公众 免费开放遗产,并专门设计旅游遗产路线推荐给社 会群众,使其了解遗产文化;英国将工业考古和遗产 保护纳入学生的学习课程。 我国总体对建筑遗产的 文化认知基础较差,通过工业遗产的社区化利用,使 遗产文化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区居民尤其 是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保护工业遗产文化 成为一项真正具有社会历史价值的重要使命。

另外,通过设立相关渠道,保证社区居民对工业 遗产的运作进行有效监督,确保行之有效的信息反 馈机制,当商业资本脱离控制,对工业遗产的风貌产 生破坏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通过法律法规、社会 舆论的力量,纠正相关错误的行为。

5.4 政府政策的支持

任何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都离不开政府政 策的支持,尤其在消费社会中,政府的指导作用对于 规范商业资本的运作,避免商业资本对遗产历史价 值的侵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无锡市颁布的《无 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工业遗产普查和保护 工作的通知》,提出全面开展工业遗产保护;上海市 提出“三不变,五个变”政策,指导对工业遗产的利 用(原房产权不变,建筑结构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产业结构改变,就业结构改变,管理模式改变,企业 心态改变,企业文化改变)等,这些政策和指导文件 的提出,给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定下基调,划出 红线,让商业资本在规定的范围内正确地参与工业 遗产的改造。

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和税收调节,鼓励开发商在 地产项目的开发中,优先考虑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 护和利用,通过规划层面的控制,在立项阶段就将打 造以工业遗产文化为特色的项目作为策划目标,引 导商业资本主动进行开发。

6 结束语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工业遗产更新利用面临的 矛盾主要是老旧建筑更新对商业资本的依赖性和商 业资本对利润追求导致的过度消费。 当工业遗产与 社区建设相结合时,第一可以通过商品化的社区消 费分担工业遗产改造的资金压力,从而降低商业化 对建筑的干扰;其次可以引入社区业主的力量对建 筑的更新维护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工业遗产 再生后的长效健康运行;第三可以更好对社会人群 进行遗产文化的普及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 对遗产的重视,更好推动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 用。 因此,正视消费文化,正视商业资本的力量,在 资本和文化之间获取平衡,是确保工业遗产在消费 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正确途径。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