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时间:2018-09-26 编辑整理:王波,郑联盛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利器,是推动我国经济绿色化转型和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参与主体逐渐扩大,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深化。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政府引导机制不健全、市场运作体系不成熟、社会参与程度普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机制问题。现阶段,要实现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厘清并平衡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既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有效引导金融资本投向绿色产业,又要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入市场化机制,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市场,同时还要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让社会参与成为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之外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经济效应;环境保护;绿色教育

一、 引言

绿色金融是指以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自然资源、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流入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的一系列投融资活动。与传统金融不同,绿色金融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投资决策中重视潜在的环境影响因素,充分衡量决策的环境风险和成本,通过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粗放单一的发展方式也积累了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环境资源承载压力逼近极限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尤其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2016年7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全面启动,被誉为“环保钦差”的中央环保督察组先后分批进驻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受理转办群众环境信访举报数万件,赢得全国各界群众的拍手称赞,与此同时它也给我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过去以巨大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粗放单一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随着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断加大,发展绿色经济成为破解我国当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其中,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利器,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制度安排,是落实“五大任务”和确保“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以及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支撑力量,也是从金融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

文章以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分析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通过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 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

1、发展绿色金融是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

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倡导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现在这一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关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文件陆续出台,全球绿色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基础,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核心。绿色金融具有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强大功能,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动力所在。绿色金融代表了未来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是金融领域的一场创新和变革,在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发展绿色金融是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

2、发展绿色金融是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着力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党的十九大再次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和驱动。近年来,国家关于绿色金融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将发展绿色金融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高度。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建议“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1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金融发展的系列措施,构建多维度的绿色金融体系成为各方共识。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上,在中国等国家的提议和积极倡导下,绿色金融被首次纳入G20峰会议题并被写入G20公报中,为全球范围内传播绿色金融理念、推动绿色金融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

3、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双轮驱动的强力引擎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增长和绿色治理并驾齐驱、双轮驱动,其中绿色增长是对经济增量形成的绿色要求,绿色治理是对经济存量绿色优化的必要选择。绿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绿色增长,还是绿色治理都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和驱动。现阶段,要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化转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据多项研究测算,我国“十三五”期间的绿色产业投资需求至少需要2万亿元以上,但政府财政出资只能满足10%~15%的需求,其余大量的绿色投资只能依赖社会资本。因此,要抑制对污染性行业投资,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绿色产业方面,绿色金融的职责和使命也更重大。绿色金融作为绿色经济的催化剂,是支撑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攸关绿色增长。尤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时期,需要强化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断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绿色经济的效率,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最终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

不仅绿色增长需要绿色金融,绿色治理同样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和推动。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与高污染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有关。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工业总产值约占GDP比重的40%,而其中重工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3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中占比最高,而重工业单位产出导致的空气污染是服务业的九倍。能源结构方面,我国常规煤炭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为67%,清洁能源仅为13%,与发达国家相比,清洁能源占比很低;而同等条件下,常规煤炭造成的空气污染相当于清洁能源的十倍以上。交通结构方面,国内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上,公路出行占比高达93%,地铁出行仅为7%,与发达国家地铁出行70%的占比相差甚远,而给定同样的运输量,私家车出行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约为地铁的十倍以上。据有关部门测算,近年来,环境污染折算成本约占GDP比重的3%,照此趋势蔓延,到2020年我国因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失可能上升至GDP的13%。面对如此严峻复杂的环境形势,仅靠末端绿色治理的措施远远不够,需要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改变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结构变得更加清洁和绿色。在众多资源配置中,金融资源配置的激励作用尤为重要,只要实现了金融资源由污染性行业向绿色产业的转移,其它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也将随之优化。

4、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坚力量

我国经济发展既存在周期性、总量性问题,又有结构性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在当前供需结构矛盾中,矛盾也主要集中在供给侧方面。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扩大有效供给,同时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从目标角度分析,绿色金融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相通。绿色金融是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强调引导资金流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加速市场对重污染落后产能的淘汰。同时,绿色金融通过加强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绿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金融市场中要素和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使得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了当前我国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发展绿色金融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由“新”向“常”的转变过程,经济运行表现出如下特征: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规律;经济结构由失衡向优化再平衡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从产业结构看,我国虽然在2013年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并且第三产业占比呈逐年增长之势,但多年来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重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居高不下,经济发展多年来积累的结构性问题错综复杂、根深蒂固。在此特殊背景下,2017年以来,国家启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力求在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有所突破。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实施中,绿色金融可以通过积极发挥资金杠杆和资源配置作用,去除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有效绿色投资,引导错配资源重置,以此来加快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帮助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另外,绿色金融还可以通过“补资金短板”和发挥信息优势等手段,助力形成区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等,对新动能的快速传导和全面提升发挥积极的推动效应。总之,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培育激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发挥重大作用。

三、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前期发展迟缓。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绿色金融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全面提速,市场机构建设步伐加快,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发展成果初步显现。

1、基于政府主导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到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二十余年间,国家共出台财税、金融、价格、生态补偿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多达500余项,政府运用经济杠杆推动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不断增强。“一行三会”等金融监管部门也从政策上明确了金融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并与国家有关部委、环保部门等联合搭建起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为绿色金融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绿色金融的市场参与主体和产品种类逐渐多元化

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和推动下,国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基于我国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体系,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最为突飞猛进。以兴业银行为例,其作为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是国内较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之一。兴业银行成立了专门的环境金融部,把绿色金融作为该行的优势品牌和核心业务去经营打造和重点推进。截至2016年底,兴业银行累计为近一万家企业客户提供绿色金融融资超过一万亿元,绿色融资余额超过4900亿元。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外,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积极涉足绿色金融业务,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随着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种类逐渐丰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业务产品的多样化等特征。

3、绿色信贷日益成熟,绿色债券发展迅猛,绿色保险等发展潜力巨大

绿色信贷在我国发展多年,政策指引和评价体系均已趋于成熟,我国也已经成为全球仅有的通过正式绿色信贷统计的三个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21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约占各项贷款的9%,但同期绿色投资项目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26.25亿元,不良率仅为0.41%,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1.35个百分点。绿色信贷为我国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支撑。

绿色债券方面,从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启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到2016年初我国境内首批绿色债券成功发行,绿色债券市场短时间内在我国实现了从制度框架到产品发行的实质性突破。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势如破竹、发展迅猛,发行债券的项目涵盖节能、污染防治、清洁能源、清洁交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生态环保和适应气候变化共计六大类31小类,发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约占全球总发行量的一半,也让我国跃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绿色保险方面,我国的绿色保险通常指的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以下简称“环责险”),是以企业造成的污染事故对第三者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我国早在2007年就曾推行环责险试点,但因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持,赔付率较低,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发展较为缓慢。2013年,环保部联合保监会开始选择部分省市进行强制性环责险试点,虽然投保量上升明显,但总的体量依旧太小。截至2016年,我国环责险保费收入才勉强突破亿元关口,与当前国内超三万亿的保费市场规模不相匹配,更与美国环责险动辄40亿美元的年保费收入相差甚远。

与此同时,绿色基金、绿色股票、碳金融等业务近年来迅速崛起,成为绿色金融领域的新生力量。但由于起步较晚、制度建设滞后、发展经验欠缺,我国新兴绿色金融业务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以碳金融为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资源国,供应全球市场大约三分之一的减碳排量。尽管随着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兴起,我国碳金融业务也随之展开,并且已经推出了碳基金、碳债券、碳配额抵押贷款、碳配额回购融资等业务,但业务水平和创新程度明显不够,跟日趋成熟的国际碳金融市场差距较大,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四、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现实障碍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的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市场参与主体逐渐扩大,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深化。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绿色金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政府、市场及社会层面的一系列问题。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