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推进福建省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建议

时间:2018-09-25 编辑整理:林 梅,张伟利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福建省科技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精准扶贫工作的 建议:优化扶贫投入侧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提升扶贫需求侧质效,补贫困各项短板;培育服务主体,健全科技扶贫长效机制。

关键词 供给侧;科技;精准扶贫;建议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 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 体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 骨头、攻坚拔寨的决胜期,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 不落下一个村、一户农民,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科技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科技精准扶贫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联 系紧密。 “扶”与“贫”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等同于“供给” 与“需求”的关系。 精准扶贫就是以需求为导向,将扶贫管理 放在投入侧,通过优化扶贫投入侧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 高扶贫质量,其核心在于进一步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

1 福建省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按习总 书记提出的“以改革创新引领扶贫方向、以开放意识推动扶 贫工作”原则,发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持 之以恒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 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 截至 2016 年底,福建 省农村贫困人口已由 2010 年的 140 万,减少到 20.44 万。 在 精准扶贫中科技发挥了强有力支撑与引领作用,但目前福建 科技精准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区域脱贫统筹规划不够全面

一些贫困地区的政府注 重资金的帮扶,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和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 件,对于如何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培育适宜新兴产业,以及提 升贫困农户发展能力方面规划不够 ,在区域整体脱贫规划 和实施方面过于侧重“输血”式帮扶。 这种模式在政府主导 下短期内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从长远来说,贫困人口缺乏 稳定的生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无法实现自身“造血”功能, 造成抗风险能力差,极易因灾、因病返贫。

1.2 创新成果难以满足供给侧改革需要

农业供给侧改革倒逼农业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要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 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但在农业科技成 果研发中,科研人员承担的项目研发多基于学术状况和实验 室试验、小区试验情况而设计,往往只注重于单项技术、单个 产品,解决的生产问题单一,缺乏技术配套和系统集成成果, 存在科研与市场脱节现象,难以满足生产实际需求。

1.3 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由于长期以来在科技人 员中存在着重研究轻转化、重论文轻效益的思想,科研成果 缺乏针对性,与产业链建设需求不匹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 率不高的现象。 从事科技扶贫服务业绩的与职称待遇未能 挂钩,能激发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扶贫服务主动性、积极性的 业绩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1.4 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弱,扶贫参与度不够

有些贫困 农户自我发展意识欠缺,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 进取观念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致富项目,一些贫困家庭 找不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他们只依靠传统的生产和劳动,赚 取微薄的收入。 这种依赖“输血”式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 缺少动力机制和农民增收的机制。

1.5 扶贫开发长效的工作机制不完善

扶贫开发工作需要 一套科学的、完整的长效工作机制。 随着社会各方力量的介 入扶贫开发工作,彼此间缺乏联系和沟通,经常出现有的单 位有资金但缺乏基础,有的单位有技术却没有资金等现象, 不能有效推进这项工作,需要探讨如何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有效利用各种扶贫资源,实施精准扶贫。

2 供给侧改革下推进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建议

在供给侧改革下,科技精准扶贫要加大机制创新,充分 发挥科技作用,把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实现扶贫 工作由输血转变为造血,打赢扶贫攻坚仗。

2.1 优化扶贫投入侧结构,增强有效供给

2.1.1加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 农业科技扶贫是一项公益 工作,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应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作为农业科 技扶贫的第一责任人,由各级党委政府成立科技扶贫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农业、科技、科研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合理分工、 明确责任。 同时,要发挥贫困地区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有 效融洽政府和社会帮扶资源、实现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将 分散的、零星的帮扶资源整合成有机的整体,优势互补,形成 合力,把每一个帮扶资源作用都发挥好,实现帮扶效益的最 大化 。

2.1.2 构建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创新链。 围绕产业链和缺 失链环节实施精准创新,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生态文明建设、 成果应用中的关键难点,突破制约产业延伸和转型升级的瓶 颈。 以福建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为贫困主体提供科技集成 服务和综合保障,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 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根据全产业 链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和关键要素,紧紧扭住问题导 向,示范良种良法,提供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科技 支撑服务。

2.1.3 增加科技扶贫服务经费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科技 扶贫服务经费支持,把科技特派员与科技扶贫服务工作相结 合,对推广面广、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的科技扶贫服务团队予 以重点支持,制定科技扶贫服务经费管理使用细则,规范和 简化经费使用程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二是拓宽多元融资 渠道,构建政府、社会、金融机构、企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元 化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对科技扶贫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引导 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建立面向贫困县市常态化的科技金融 对接模式,形成支持科技扶贫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 融资体系。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对贫困县市科 技服务的拉动作用,适当扩大信贷支持的范围和力度,积极 开展扶贫贴息、小额信贷、创业担保等贷款业务。

2.2 提升扶贫需求侧质效,补贫困各项短板

2.2.1 补市场主体短板。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土地适 度规模经营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农村等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要加强科企协 作,注重培育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主体地位;大力发 展农民合作组织,建立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业 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社会服务、“互 联网+现代农业”中发挥其示范、组织、引领和服务功能。 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强强联合、 分工协作,形成全省性的产业联盟,促进行业合力的形成,进 一步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2.2.2 补农村人才短板。 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自我发 展能力,特别是针对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空心村趋势明显的现 象,既要积极引进人才、回笼人才,更要开发农村各类实用人 才。 加强对贫困县贫困群众技术培训和科普,增强其脱贫致 富的内生动力。 一是立足提升贫困县市产业生产水平。 着 重抓好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培 训,通过田间地头培训、面对面传授、示范带动等方式,重点 培养一批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技 能培训。 健全远程培训、专题授课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培训,尤其是做好劳务、创业等技能培训。

2.2.3 补农业可持续发展短板。 加强肥药“双减”、农作物病 虫害绿色防控、设施农业土壤改良、生态保持与修复等农业 绿色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推广,大力推广适合福建实际 的种养结合、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模式, 提高农业供给侧质量,推动现代农业由常态发展向绿色发展 转变。

2.2.4 补基础设施短板。 偏远山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完善农 村发展规划水平,推进偏远贫困山区的公路、水利设施和环 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以增强对产业发展的 支撑能力,满足农户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2.5 补公共服务短板。 需在公共产品的投入上加大力度, 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和 医疗卫生行业的补贴和赞助,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水平, 解决“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的难题。

2.3 培育服务主体,健全科技扶贫长效机制

2.3.1 建立有针对性的对口帮扶科技扶贫团队。 围绕农业 全产业链发展,整合力量,组建对口帮扶科技扶贫团队,发挥 技术集成优势,提高科技扶贫服务效能。 同时,吸收对口专 家加入驻村工作队。 建立覆盖到村的科技扶贫体系,按照驻 村工作队产业发展需求,在全省范围内选对口专业专家加入 驻村工作队,明确专家职责,开展专家技术包村、指导产业发 展的精准科技扶贫,保证每个村都有一名长期驻村的专家工 作队员,加强驻村帮扶技术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示范应用。

2.3.2 将城市社区纳入挂钩帮扶体系 。 加强挂钩帮扶力 量,发挥城市社区作用,拓宽现有的“对口部门+贫困县(乡、 村)”帮扶模式为“对口部门+城市社区+贫困县(乡、村)”模 式,更有效地发挥城市经济对农村发展的正向支持和带动作 用。 引导城市社区与贫困地区直接对接,发展定购配送的帮 扶模式,为城市社区的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通过社区的 消费者投资入股,与被帮扶农村联手共建长期稳定的休闲农 业基地,发展休闲农业定点经营的帮扶模式;围绕贫困个体, 通过“互联网+”扶贫模式开展定向帮扶,使城市社区消费者 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与贫困农户个性化的零星生产相对接。 鼓励、扶持科教单位加强对帮扶地区农民提供农产品安全生 产规范等科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及服务。

2.3.3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参与科技扶贫长效机制。 紧 扣农业产业扶贫,推进科技扶贫与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基地、 精准扶贫农户更紧密结合,提高扶贫实效。 支持农业科研院 所与重点县开展农业科技对口帮扶,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 业,推广良种良法,调整产业结构,突破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 瓶颈,以培育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形成“一县 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贫困县 市开展校地、院地共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专家综合服务站 等方式,实现产学研融合。 探索贫困农民主动参与的科技扶 贫机制,在扶贫过程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服务形 式,科技人员与贫困户形成伙伴关系,以提高农业科技扶贫 推广和服务效率。 强化科技扶贫机制创新,通过科技帮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建立“农业龙头 企业、合作社+科技+精准脱贫农户”联动发展的扶贫长效机 制,促进精准脱贫农户稳定增收致富。

2.3.4 创新科技扶贫服务激励评价机制 。 根据农业科技 扶贫工作的特点,建立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特别是农业科研 院所要构建针对农业科技扶贫服务工作的考核办法,进一步 完善科技评价、成果转化及应用机制,引导科技人员重实绩 重应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投身乡村、服务扶贫的积极性。 改革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模式,建立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 价制度,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时对扶贫的科技人员倾斜, 完善以实绩和贡献为基础的分配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 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扶贫科技活动收益对科技人员的奖励 和报酬支出比例。 用好国家、福建省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 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兼职,通过技 术服务、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提高待遇。 对为科技成果做出主要贡献或为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员,实行股权奖励制。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