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岳文化初探———以清帝东巡御制诗为例

时间:2018-07-05 编辑整理:孙子蛟 来源:早发表网

[摘要]医巫闾山自古为幽州之镇,守护着一方水土,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当清王朝入主中原后,清朝共有四位帝王亲祀或遣官祭祀医巫闾山,并留下了大量的御制诗文。这些诗文不仅描写了医巫闾山的秀丽风光,还借景抒怀表达了帝王的雄心壮志以及向山神祈祷江山永固、国祚绵长的美好愿景。帝王的御制诗文是医巫闾山的文化标签,对丰富和发展医巫闾山的文化内涵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巫闾山,山岳文化,御制诗

山岳本是物质世界中的自然存在,但在我国传统的历史社会中,由于各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实践,如历代帝王对镇山的祭祀、题诗、立碑、修庙等活动,都使山岳被赋予了除自然意义以外更多的含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于是山岳在人们的观念中常显示为人文符号,具有更为丰富的山岳文化。医巫闾山自舜分封幽州之镇起,便成为北方镇山与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共同组成我国的镇山文化体系。医巫闾山作为北方的镇山,从明代开始医巫闾山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被加封为医巫闾之神。清代承袭明制,仍封北镇医巫闾山为医巫闾山之神。医巫闾山在清代的地位更是达到顶峰,清代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在东巡途中都曾遣官告祭或亲祭医巫闾山,并留下数十篇赞美医巫闾山的诗文。本文将从清帝东巡中留下的赞美医巫闾山的御制诗文为切入点,从而进一步丰富医巫闾山的山岳文化。

一、医巫闾山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地位

据乾隆《盛京通志》中记载:“医巫闾山,城西十里,高十余里,周围二百四十里。虞舜封十二山,以此山为幽州之镇。其形势恹特奥,雄峙辽河之右,与长白山夹辅,护王气以壮宏图者也。”医巫闾山作为屹立在北方的镇山,不仅护佑了一方水土,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祖居地,开始享受国家层面的祭祀与加封。“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东巡辽西望祭医巫闾山起,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历朝历代,除每年都要奉典告祭外,凡遇大典,如皇帝即位、婚娶,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都将亲自或遣官前来医巫闾山告祭。”据《隋书》记载:“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西镇霍山,并就山立祠。”唐玄宗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金代章宗明昌间,从沂山道士杨道全请,封医巫闾山为广宁王。元成宗大德二年,加封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敕有司岁时与岳渎同祀。明太祖正神明号诏,凡岳镇海渎并去其前代所封名号,只以山水本名称其神,称北镇医巫闾山之神。清代承袭明制,仍封医巫闾山为医巫闾山神。光绪年间,又在医巫闾山山神前加封“灵应”二字。从历代帝王对医巫闾山的不断加封中,可以看出医巫闾山的地位在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医巫闾山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发祥地,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医巫闾山作为王权威严和国势强盛的代表以及庇护北方的神癨的地位得到充分展现。

二、康熙御制诗文对清代医巫闾山文化的开创

清朝肇兴于东北,东北地区是清王朝的大后方,亦是祖宗陵寝所在之地。在清朝入主中原的一百多年间,先后有四位帝王举行了十次东巡,拜谒关外三陵,举行祭祖典礼,用展孝思。在东巡途中,要沿途驻跸地方,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清帝东巡的路线大致是从北京出发,经直隶的三河、蓟州、丰润等地,东出山海关,再经宁远、广宁等地,抵达盛京、兴京。有时北上吉林或绕道蒙古而后南下盛京、兴京祭祖。返程路线大体均由盛京启程,经广宁、宁远等地,出山海关进入直隶地区,而后抵达北京。医巫闾山坐落于广宁县境内,正是山海关至盛京的必经之地,再加之医巫闾山为东北镇山,享有较高的历史地位。每逢帝王东巡驻跸广宁,都会亲祀或遣官告祭医巫闾山,向他们心目中镇守东北一方的山神———医巫闾山山神进行虔诚的祭拜,而帝王留下的大量诗文,则是帝王向山神奉上的最好的祭礼。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康熙帝举行了第二次东巡。此次东巡盛京的路线是出山海关,经过广宁到达盛京。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写道:“丁未,小雾溟,咫尺不辨。行乱山中,意谓不能见医巫闾山色也。倾之日出,经广宁城。”二月二十九日,康熙帝的銮驾浩浩汤汤,经过医巫闾山脚下。据《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帝遣领侍卫内大臣舅舅佟国维、大学士明珠往北镇庙行礼。”当日,康熙帝即兴赋诗《过广宁望医巫闾山》:

名山插霄汉,朵朵青芙蓉。

连亘数十里,隐现千百重。

迢遥不可极,黛色堆奇峰。

窈窕复窄愕,郁郁多苍松。

中有桃花洞,杳霭常云封。

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

盼望生引领,瞻顾停六龙。

何时一登览,荡涤疏心胸。

这首诗开创清代医巫闾山御制诗的先河,从诗中我们能体会出康熙帝对医巫闾山的崇仰之情。“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盼望生引领,瞻顾停六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句,这句诗将医巫闾山与泰山相联系,表明医巫闾山与泰山享有相同的祭祀格局,凸显了医巫闾山的地位及重要性。最后一句诗“何时一登览,荡涤疏心胸”表露了康熙帝希望亲自登上医巫闾山观看秀丽的风景,抒发心中的宏图壮志。康熙帝的第二次东巡是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告祭祖先的庇护,以及巡视松花江水师战舰和沿岸军备情况,着手抵抗沙俄的侵略,所以无暇过多寄情于山水景物,只能遥望神山,赋诗抒怀。这首诗是康熙帝唯一一首描写医巫闾山的诗文,开辟了清帝御制医巫闾山诗的先河,成为后世所遵循的范本。

三、乾隆御制诗对医巫闾山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在乾隆统治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清王朝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帝在位六十余年,曾先后四次东巡,沿途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中关于题咏医巫闾山的诗文就有十几首之多,塑造了医巫闾山的文化形象,丰富了医巫闾山的山岳文化。由于乾隆帝关于医巫闾山的御制诗文较多,摘取其中几篇做为代表进行分析。乾隆八年(1743)途径医巫闾山,写下《过广宁望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圣祖仁皇帝元韵》一诗:

 

海旭凝螺黛,罡风削玉蓉。

灵奇经览乍,圣迹蹑寻重。

过客群停辔,仙人迥矗峰。

徒思山侧径,未抚寺前松。

万古为幽镇,千秋溯舜封。

崇功标地纪,秩祀偶天宗。

!薛疑鎌凤,境垣突连龙。

盈眸欣积素,步马迟娄胸。

乾隆帝的第一次东巡,因行程安排非常密集,没有拜祭医巫闾山,心存遗憾。驻跸盛京时,遣官望祭医巫闾山。这首恭依圣祖元韵,表达乾隆帝对镇山的敬畏之情。在诗中,流露出乾隆帝对医巫闾山的景色的赞美和欣赏之情,“万古为幽镇,千秋溯舜封,崇功标地纪,秩祀偶天宗”这句诗与其祖父康熙帝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给予医巫闾山地位极高的评价。乾隆帝在回銮驻跸羊肠河时,颁赐御书医巫闾山北镇庙乾始坤枢匾额,以表达对医巫闾山神的崇敬之意。

乾隆十九年(1754)第二次东巡时驻跸广宁,乾隆帝亲诣北镇庙并巡游医巫闾山,写下了《祭北镇医巫闾山》一诗:

敬谒桥山大典昭,旋舆蠲吉祀寅朝。

提封于昔更无北,望秩而今溯有姚。

庙古百王虔盛享,神庥亿载佑全辽。

高低黍稻盈豳野,岁岁祈风雨调。

这首诗描写出了清朝统治时期对医巫闾山祭典仪式的重视以及医巫闾山在历朝历代所享有的祭祀地位。这首诗的含义:恭敬的拜谒神山,典礼仪式彰明昭著,回銮时选择吉日祭祀。以前封山到此就没有更北的,看山的品味等级可以追溯到舜时期。北镇庙享受历代帝王虔诚隆重的祭祀,山神自古就保佑着全辽地区。高低的庄稼长满在皇家的故乡土地上,年年岁岁向山神祈祷风调雨顺。“神庥亿载佑全辽”、“岁岁祈风雨调”这两句则表达了乾隆帝祈求医巫闾山山神,保佑国运绵长,风调雨顺的美好的愿景,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句。

乾隆四十三年(1778),此时的乾隆帝已经68岁高龄,仍然不远千里,前往盛京拜谒祖陵,并在往返途中均驻跸广宁,亲登医巫闾山,并写下《咏医巫闾四景》一诗:

翠云屏,庙西峙立翠云屏,凝盼谁能拟色形。一石丈余大方广,补天两字出何经。道隐谷,闻道深山足隐沦,与居木石桂松邻。谁知潜志乐饥者,原是梗身逐鹿人。圣水盆,列崖垂落水如帘,隔断尘氛静且恬。多有朝鲜人泐句,箕畴文化至今渐。旷观亭,山堂此日已为亭,眼底平陵碧海浮。应是辽王贮书处,至今秀色蓄眸青。

这首诗描写了医巫闾山的四个著名的景色:翠云屏相传与补天石有关,道隐谷和旷观亭与辽代东丹王耶律倍有关,隐沦、读书应该是他一生的真实的写照。乾隆帝游览此处,感慨万千。圣水盆本是自然景观,但因为多有朝鲜人赋诗题词,而使其变得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乾隆帝的题诗吟咏,使其广为人知,流传千古。直至今日,这四处景点,依然医巫闾山的著名的景点,是游客争相游览观光的圣地。

乾隆四十八年(1783),第四次东巡拜祭医巫闾山山神并登览医巫闾山,写下了《望医巫闾山三依皇祖元韵》《祭北镇庙礼成述》《观音阁即景》等几首诗文。这些诗文是在前三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抒发了对医巫闾山神镇守东北,护佑盛京地区的感念崇敬之情。乾隆帝的四次东巡跨越了人生40年,每一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其所作的诗歌的情景、意义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乾隆帝是一位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大成者,自幼学习汉族文化,对诗词歌赋的掌握和运用也得心应手,有大量传世的御制诗文,堪称诗人皇帝。乾隆帝题咏医巫闾山的诗文最多,堪称医巫闾山御制诗文的集大成者,对医巫闾山的山岳文化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四、嘉庆、道光御制诗对医巫闾山文化的承继延续

嘉庆帝于嘉庆十年(1805)、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行了两次东巡,道光帝于道光九年(1892)举行了一次东巡。嘉、道二位帝王都亲祭医巫闾山山神,并留下几首御制诗文。如嘉庆十年(1805)年所作《祭北镇医巫闾山恭依皇考元韵》一诗:

幽州隆北镇,展礼肃明控。

柴望昭崇典,福绥遍庶民。

殉圩毓灵秀,帛爵致恭寅。

巍荡瞻天作,钟祥奕叶申。

这首诗是嘉庆帝在乾隆帝于乾隆十九年和乾隆四十三年祭祀医巫闾山所创作的《祭北镇医巫闾山》两首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有缅怀乾隆帝之意。嘉庆帝遵循祖制东巡,走过当年乾隆帝走过的地方,并对北镇庙举行祭祀活动。这首诗描写出北镇的地位及北镇庙祭礼的庄严肃穆。“柴望昭崇典,福绥遍庶民”一句则写出了清朝对医巫闾山崇高的祭礼和医巫闾山神将福气遍及所有百姓而起到保护神的作用。道光帝于道光九年(1829年)东巡祭祀医巫闾山,留下《致祭北镇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元韵》一诗:

作镇开鸿业,皇朝仰肇控。

衔诚钦列圣,锡福遍齐民。

受命纪辛巳,随銮怆戊寅。

巍乎钟王气,宝祚自天申。

这首诗的含义为医巫闾山坐镇开辟清朝鸿伟大业的肇兴之地,清朝仰仗其保佑肇兴之地对其诚心祭祀,将福气赐遍万民。承接天命于辛巳年(道光元年)继承帝位,戊寅年(嘉庆二十三年)跟随銮驾来过一次,高大的医巫闾山是王气集中的地方,宝贵的帝位是上天赋予的。这首诗是清代帝王亲自祭祀医巫闾山所留下的最后一首。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国力已经由盛转衰,江河日下,嘉、道二位帝王更多的只是为了恪守祖制,进行东巡,对医巫闾山的题咏也多是依据对康熙、乾隆二帝的御制诗文进行的创作,如嘉庆第一次东巡所创作的《祭北镇医巫闾山恭依皇考元韵》和《恭依皇考望医巫闾山三依皇祖元韵》,第二次东巡所创作的《祭北镇庙礼成恭依皇考元韵》以及道光九年东巡所创作的《致祭北镇医巫闾山恭依皇祖元韵》。从这些御制诗文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嘉、道二帝的御制诗文更多的是对当时康乾二帝题咏的怀念,也是对医巫闾山山岳文化的传承接续。从诗文中可以看出帝王祈盼医巫闾山神保佑国祚绵长、国泰民安、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望。

自古就有诗人登览名山大川,为其赋诗,无形中这些诗文成为了名山大川的文化标签,一提起这些诗文,就能使人联想到这些山川的秀丽的景色,除了山川的自然景观,这些诗文也变成了山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帝关于医巫闾山的御制诗文,对医巫闾山的山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诗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医巫闾山秀丽的景色、一类是借景怀古抒情,追述北镇的历史和清朝列祖列宗开创山河的文治武功,现在有些诗文还保存在北镇庙和医巫闾山的刻石上,供后人瞻仰和传诵。医巫闾山的壮阔秀丽的山峰以及题有帝王诗词石刻等人文景观,体现了医巫闾山别具特色的山岳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渊源交相辉映,彰显了医巫闾山独一无二的山岳文化。医巫闾山以独特的丰姿和稳固不移的秉性,为世人所敬仰,更为历代帝王所尊崇。清代帝王为其所做的御制诗文,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医巫闾山的山岳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职称
论文

期刊
发表

加急
见刊

写作
咨询

课题
专答

编辑
顾问

关注
我们

返回
顶部